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数字技术视角下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2-08-22 09:41:00 阅读:1109

关键词:数字信贷数字技术碳金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

作者:陆岷峰    来源:零壹作者专栏 摘 要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构成了低碳金融的主体内容,目前的研究和操作层面主要集中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上。然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由于服务对象具有特定的要求和规范,因此,作为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痛点。应用数字技术不仅能消除绿...

作者:陆岷峰    来源:零壹作者专栏

摘 要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构成了低碳金融的主体内容,目前的研究和操作层面主要集中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上。然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由于服务对象具有特定的要求和规范,因此,作为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痛点。应用数字技术不仅能消除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桎梏,而且还有利于提升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应用效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构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优精准获客,加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数字产品创新,应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制定长周期数字信贷管理办法,打造构建绿色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等成为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配措施。

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关于“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视角》一文

一、引言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世界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30年我国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下称“双碳”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我国碳排放量的质量要求,更有了目标的明确时间下限,作为对世界的承诺,具有极强的刚性,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对现行的棕色产业进行绿色改造,而这需要大额的资金的投入,除了政府、社会等资金的投入外,金融将要承担起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主力队,用于支持绿色项目通常称为绿色金融,用对棕色产业转绿的金融通常称为转型金融。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构成了我国低碳金融的主体。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早,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转型金融作为专业概念提出时间不长,因此,虽有实践但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产品、评价等。无论是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由于在运行过程中的痛点较多,有些痛点通过传统的金融思维无法或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的技术手段,近年来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数字技术内嵌于绿色和转型金融当中,不仅仅是金融数字化的需要,也是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绿色和转型金融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需求,因此,深度研究基于数字基本角度的绿色和转型金融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碳达峰是指一定时间内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峰值,而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碳排放和碳吸收达到平衡。

陆顺(2022)认为“双碳”目标提出是一项具有强烈刚性的目标,因为,这是对全世界的承诺,目标的实现没有可逆性,因此,全国上下必须对这一目标有个充分的认识,并要明确各自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陆岷峰(2022)认为双碳目标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一目标实施过程中,将引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双碳”目标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赵越(2022)认为“双碳”目标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基础性的,所有的机构组织即是“双碳”目标的实现的推动者,又是“双碳”目标的具体实践者。低碳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高碳行业将面对强制转型或不得不退出市场的境界。

绿色金融则是属于金融行业的一个产品线,是一种金融产品。

曹梦石(2021)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了推动环境的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金融活动,通过金融工具的应用加强对各种资源引导,促进社会绿色发展。

杨丽萍(2022)认为绿色金融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绿色项目的支持,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更具有针对性、精准性。

陆岷峰(2022)认为绿色金融虽然针对性强,但不足也很明显。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靠绿色项目推进,但大量的棕色行业、企业的转绿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快转型金融发展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和关键。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共同构成了我国低碳金融的体系,殷佳(2022)认为转型金融在当前的金融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商业银行除了做了绿色金融项目外,对于一些企业、组织着力向低碳转型也纷纷给予了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7]。

杨丽萍(2022)认为转型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渠道,棕色是目前企业的主色,完全符合低碳要求即最基本的能实现自身碳中和的企业和组织是小占比,因此,依靠金融手段加快大占比的棕色企业转型十分重要。

陆岷峰(2022)认为 转型金融仍属于金融,是金融中的一种特殊金融,属于金融中的一个产品线,进一步缩小则是商业银行信贷金融中的一个产品,因此,首先按照一般信贷金融进行流程化管理,同时,基于转型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发展转型金融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进行专业化管理。

数字技术主要是指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

陆岷峰,(2022)认为数字技术是现代经济活动发展的催化剂,数字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间竞争的最主要的手段,金融是数字技术最佳的应用场景,目前已经到了“无数字不金融”的时代。

赵越.( 2021)认为数字技术不断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由于数字技术的核心是创新,由技术创新带来的金融变革也在不断进行。

杨丽萍.( 2022)认为数字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各行业带来巨大变革、技术红利的同时,但也有巨大的潜在风险,我们在充分应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也要同时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的风险管理。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性认识十分到位,同时,充分肯定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特殊作用也有足够的认识。目前的理论研究不足对于绿色和转型金融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的不多,特别是解决的方法没有提出系统的指导思路。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深挖绿色和转型金融在实践过程的痛点,认为绿色和转型金融作为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由政策发布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有序地推出,但是作为金融部门发展绿色和转型金融必须从技术层面探讨有关解决方案。文章认为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直达绿色和转型金融发展的中痛点,推动绿色和转型金融高质量的发展。

三、基于数字技术应用角度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基本思路

绿色和转型金融属于金融的一个产品线,但由于绿色和转型金融具有特定的要求与内含,因此,从数字技术的应用既有数字金融的一般性的做法,更具有低碳金融的特别要求,数字技术助力绿色和转型金融不仅可以解决低碳金融发展的问题,更有利低碳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中的主要痛点

绿色和转型金融发展面临的痛点较多,按照信贷工作的一般流程来看,存在客户选择、风险评估、信贷管理、利益机制等几个方面。

1、精准选择低碳客户难度较大。绿色金融的服务对项是以项目为载体,因此,只有符合绿色金融扶持目录的项目才属于符合服务条件;而转型金融是以企业、组织为单位,除了符合贷款一般性条件外,还要符合转绿条件,即要对服务对象介入支持前,要对其进行预评估。在目前优质金融资产荒的情况下,再加上诸多涉绿的指标、约束性条件较多情况下,无疑加大了客户选择的难度。绿色金融服务的客户基本上是客户找上门,而转型金融更多是被动地、附带性承做的,没有建立绿色和转型金融客户的培育和扶持的系统管理,更没有像做小微金融客户哪样建立客户库,实行动态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客户管理专业化管理体制与体系。致使金融机构在发掘绿色企业客户时获客成本比较高,在选择与识别客户时难度较大,个别涉绿企业实际业务已经承做但并没有归类于绿色金融项目之中。

2、个性化金融产品创新不多。金融产品是发展绿色和转型金融的载体,当前金融产品一是体系不完善,目前,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而对于其他金融业态很少有绿色和转型金融产品,诸如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二是绿色金融产品大多是国外舶来品,没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更没有在世界上形成绿色金融或转型金融的中国品牌产品;三是转型金融基本上还是常规信贷业务的绿色化,没有专门的根据绿色和转型金融构建系统的产品流程、标准、风险评估方法等等;四是产品数字化程度很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线上化程度低。

3、发展绿色和转型金融上金融机构间没有形成同步共振。由于金融机构作为企业有强烈的利益冲动,而有些棕色企业金融利益回报率反而更高,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也有规避绿色要求,减少成本支出,虽然绿色信贷标准对金融机构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是由于金融供给机构多元化、企业需求也是多样化,而一些金融机构仍然对界限不明确有些还是污染的项目进行金融加杠杆,极个别的污染企业还将自己的一些项目通过包装成绿色项目,以获得金融机构融资,这样就造成绿色与非绿色项目对冲,绿色金融是项目制,并没有解决企业整体的棕色问题,甚至是污染型企业。此外,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

4、贷后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贷款风险与贷款期限关联度十分高,期限越长,风险影响因素越多,在当今世界经济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情况下,期限风险显得尤为突出。绿色产业通常情况下投资回收期一般要长于其他产业,因而风险因素较多。而且绿色产业不仅回报周期长,初始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风险影响因素明显较多。诸如建设期面临自然灾害、地质环境、规划设计以及产业政策等影响风险因素;投产期又面临市场预期、设备损毁、补贴政策以及技术进步等风险影响因素。金融机构大多风险敏感型和风险厌恶者。另外,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整企业数量99%以上,通常情况下其融资就难和贵,加上涉绿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就更加谨慎投资,而这是影响“双碳”目标的主体力量。因此,对涉绿项目和企业往往由于风险因素较多,一是在项目评估上没有专业系统的评价方法,二是贷后风险管理难度大,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涉绿产业的项目和投资。

5、金融机构与服务对象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绿色和转型金融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性金融业务,因此,保持政银企间信息的对称和共享十分必要。一方面从政府层面来看,目前,没有全国性或区域性涉绿项目平台,没有权威部门统一管理和发布有关绿色项目数据方面信息,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看,没有统一规范的绿色金融项目的信息披露标准,因此,一些企业在信息披露中往往是选择性披露,信息质量不高且碎片化,金融机构难以获得系统的绿色和转型项目的信息,政银企间没有形成对称的信息系统,增加了金融机构发展和识别绿色和转型金融的难度及成本。

(二)数字技术功能可以直达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的痛点

数字技术目前在金融业应用十分广泛,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解决于绿色、转型金融存在的个性化痛点。

1、大数据在绿色、转型金融的应用。大数据技术是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分类、清洗,得出数字信息结果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一种手段,大数据在绿色、转型金融中应用是贯穿始终的。大数据为绿色、转型金融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信息,数据量越大,信息越精准,大数据不仅可以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转型金融获客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通过大数据可以提升对客户的风险判断能力,此外大数据可以通过平台化管理,打通绿色、转型金融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信息通道,适时进行信息披露,有利于改进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设计、优化业务模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经营场景下是无法实现的。

2、人工智能在绿色、转型金融的应用。人工智能是通过算法等技术,模仿人的行为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在绿色和转型金融中应用主要是在客户的筛选目标客户,风险管理管理中对风险的自动设别,在短时间能可以对大量的关联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客观的结论,同时,可以替代自然很多的信贷风险管理诸如调查报告、风险自动预警等多项工作。

3、区块链在绿色、转型金融的应用。区块链是通过在各个链块实行分布式记账,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合约、可溯性,去中心化等功能。区块链技术在绿色、转型金融中的应用最主要是能够实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间信息的共享,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约束各参与主体必须按事先约定行事,否则,将会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实现惩诫,对于绿色、转型金融这种长周期项目,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长时间内的项目信息一直保真、延伸,不仅信息完整系统、还可以溯源,对于约束各主体的行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

4、物联网在绿色、转型金融的应用。物联网是通过视频、遥感技术,实现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可视性,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物联网技术在绿色、转型中的应用最主要是项目的风险管理上,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对物的管理主要是实行抵押加上自然人的定期查访,不仅成本高,也不可能实时、长期。而物联网技术对绿色、转型金融服务对象的物理资产,可以实现7*24小时实时管理,只要抵押物出现超预设警示指标,计算机系统会自动提醒管理者,或直接启动系统进行控制、制止。物联网技术对绿色、转型金融服务的物的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

5、元宇宙在绿色、转型金融的应用。元宇宙是互联网技术的终极形式,通过虚拟世界、数字孪生技术,制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虚拟世界场景。元宇宙在绿色、转型金融中的应用国,主要是虚拟世界的数字员工可以替代自然人进行风险识别与管理,特别是可以模拟绿色、转型金融的各种风险场景及处置的后果,通过各种模式,来启发现实自然人对绿色、转型金融在未来若干年风险变化的可能的各种结果,通过压力测试,可以直视未来绿色、转型金融风险失策后果或管理效果,为切实加强绿色、转型金融提供管理启发的灵感和思路。

(二)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

针对绿色、转型金融发展的一般性目标要求及发展中的痛点,将数字技术赋能发展目标目标实现和解决发展痛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绿色、转型金融的发展质量,增加服务涉绿经济的能力。

1、共建绿色和转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

平台是数字经济一项重要的特征和实现数字技术应用功能的最主要载体,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通过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可以形成强大的服务能力。目前全国或区域性绿色和转型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还没有,从而导致了绿色、转型金融中很多信息无法对称等问题。因此,金融机构要联合政府、企业等单位联合构建地方或全国性绿色、转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平台的主要功能:

一是政策发布功能,即政府对绿色、转型金融所发布的所有政策、文件通过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这一功能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现;

二是项目推介功能。即政府、主管部门对于绿色、转型金融可服务的项目和企业通过平台进行推荐;

三是信息披露功能, 即一方面构建起环境信息披露体制、确定信息披露的主体、规范信息披露的流程和内容。另一方面所有的绿色、转型金融服务的项目和企业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通过平台向社会进行公开发布,进行信息公开、规范的披露,诸如碳排放方面的信息披露;要通过平台上制式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规范环境基础方面信息使用、评价和审计和有关标准,大幅度提升绿色金融信息方面的披露质量,让所披露的信息尽可能真实、有效并且能够可比;

四是撮合功能;即通过平台将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金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绿色产业与金融业实现金融交易的合作;

五是监督管理职能。绿色是、转型金融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会享受一些补贴、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因此,平台引入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计划经信等,公开披露有关涉绿项目和企业的审批以及运营数据,帮助和协同金融机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并服务企业发展。

六是数据库功能,要通过平台建设地方环境信息方面的基础数据库。要规定数据库包括的信息内容项目和数据更新时间周期,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污染排放方面信息、违规以及处罚方面信息、融资方面项目信息等等,确保环境信息要及时、全面、精准,防止因为信息质量带来交易上的风险;

七是其它服务功能,诸如碳排放管理功能,提供碳账户、碳排放等数据,碳核算、碳效评价等算法,提供信贷、担保等相关服务。绿色和转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要达到“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的标准要求,打造一体化的金融数字平台。

平台一是要应用大数据工具,将相关绿色、转型金融的相关政策、文件标准、企业信息进行归集、集中,对这些数据要进行清洗、分类;二是要积极应用区块链原理,实现平台信息适时分布式录入,保证初始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要按照授权规定,既要实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共享,又要根据管理权限进行授公使用,保护参与主的信息安全。三是要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对归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金融机构提供目标数据与信息,提升金融机构决策的准确性,四是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要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解决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等问题。

2、运用数字技术优选客户群体,实现获客精准化。

商业银行目前的获客成本相对较高,而目前关于绿色、转型金融服务的对象没有环境基础数据库,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等信息并不清楚。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准确地获客,必须依靠数字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是对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要求的绿色金融项目和符合转型金融的企业应收尽收,二是对于虽然符合绿色、转型金融政策标准的项目,还必须符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三是对于高碳项目而且不属于绿色、转型金融所支持的对象必须坚决挡在金融体系之外,实行零服务。

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一是要对企业和项目实行名单制,在全社会建立环境信息基础库的基础上,要建立本行客户或目标客户名单制,二是按照绿色、转型金融加上本行的信贷准入的标准,通过大数据、与社会上的数据公司进行链接,查找符合条件的重点客户名单,三是智能营销,对于符合基本条件的客户,可以应用智能工具进行线上营销,有一定的确认基础后再进行上门营销;四是对绿色、转型金融客户库进行动态管理,要通过各种数据、关联信息的变化,不断更新绿色、转型金融的客户类别,实行分层、分级管理,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五是对客户不断进行标准化评估,及时了解其质态情况;五是要积极推金融机构行业统一行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及其他金融的对接。实行名单制管理后,对于禁止性的项目,各金融机构均要同步运作,要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功能,对于事先约定不得对非绿色、转型对象服务的金融支持的机构,启动自动处罚机制。保证客户的纯洁性。

3、加强绿色和转型金融数字产品创新,实现产品数字化

碳金融产品是实现绿色、转型金融的实现载体,碳金融产品需要紧紧根据市场需求、金融机构提供的可能来进行设计。要克服传统的将常规金融产品简单绿色化,要根据绿色、转型金的要求,积极推动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碳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碳金融产品系统化、标准化、品牌化。

一是要寻长碳金融产品设计的共同基础和底层逻辑及核心产品运行线,当前要围绕碳交易市场线来进行产品线的顶层设计。因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绿色项目、企业质量的场所,沿着碳交易市场可以溯源到绿色、转型金融服务对象的所有信息,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碳交易的上下游链接,可以充分地展示碳活动的图谱,以此为底层技术构建起来的产品线可以完全吻合和支持碳市场的运行。我国自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成全球碳配额成交量规模第二大市场。初步统计,全国共有重点排放单位2837家,履约机构1082家和自然人11169个参与碳市场试点。到2020年8月末,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4.06亿吨,成交额约为92.8亿元。围绕碳交易设计碳金融产品并嵌入数字技术手段可以构成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产品线。因此,完全可以选择碳市场为突破口,开发碳指数、碳保险、碳期权等交易工具,碳债券、碳基金、碳租赁、碳托管等融资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提升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数字技术含量的碳金融产品体系。

二是进一步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碳交易市场的灵活度和效率,可以大胆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建立碳定价交易体系,设立碳配额预留机制以及服务碳市场平准基金等,运用数字技术上的信息优势和技术创新手段,不断拓展碳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空间。

三是积极设计碳金融产品的国际化,国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跨区配置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市场,金融机构要根据国际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波动及走势分析,设计具有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的产品,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提供定价能力、交易效率以及防范市场风险能力,金融机构提供的这类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我国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的活动;此外金融机构还要积极创新产品,满足包括带一路等相关区域的碳交易以及碳资产管理需的求,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金融合作以及碳金融投资能力的提升。

四是提升绿色、转型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不断开发绿色、转型新产品,构建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推动绿色金融多元化。要通过数字术技手段的应用,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增加各类机构开展绿色投资信息,开发出具有行业特征的绿色金融产品,

五是为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交易定价、信息披露等提供金融方面支持和服务。要不断提高绿色、转型金融融资灵活性,通过增加绿色产品条件的弹性,不断推出市场欢迎的绿色新产品。此外,金融机构要加强绿色投研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开发绿色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运用技术和信息的优势,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绿色技术创新和知识服务的产品,提升全社会进行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融资路径的拓展

4、综合应用数字技术手段识别风险,实现风险管理科学化。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碳捕获与封存(CCS/BECCS)等绿色产业为金融机构发展带来新机遇。针对高碳行业特点,要积极做好绿色、转型金融政策传导,避免金融机构对高碳行业“一刀切”或“切一刀”式的断贷、抽贷,自然人风险识别受资料、信息、经验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长周期项目要不断进行风险的分析;绿色、转型金融涉及到或影响风险的因素要大大多于通常的信贷项目和企业,增加了风险的影响因素,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解决金融机构针对绿色、高碳、转型服务对象的风险识别与判断能力,克服其风险畏惧心理,这是根本因此,不仅有必要通过数字技术,而且也有可能通过数字技术提升风险识别、分析的能力。

在发展绿色、转型金融过程中,一是积极构建绿色、转型项目评估标准和指标。除了要按照一般的金融信贷业务对绿色、转型金融进行评估外,还要增加涉绿、环保等特殊要求的指标,充分体现绿色转型金融的本质性要求,即项目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对项目和企业设立全方位的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将各项指标增加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当中。

二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风险管理系统将绿色、转型金融服务对象有关信息输入特定的管理系统,进行信贷风险识别、对比和判断,确定其是否符合绿色金融项目、转型金融要求、目前存在的风险综合程度,从而为金融机构是否提供金融业务提供依据。

三是积极应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强对高碳行业发展方向趋势进行预测,作为风险识别和管理的重要因子,特别是一些大的绿色、转型经营项目要通过对长中长期数量的预测,对相关的风险可以提前预知,通过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授信审批、利率定价、风险控制等进行创新性引导,从而保证投入的项目能够归避各类风险,有序地成长。

四是开展绿色、转型金融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积极应用元宇宙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绿色、转型金融场景的再造,对绿色、转型金融进行高频度、强压力进行监测。通过若干虚拟场景的演示,可以揭示绿色、转型金融发展可以出现的趋势与结果,从而为金融机构对绿色、转型金融项目的风险可预知程度及防范方案及早提出应对措施和策略。

5、制定长周期数字信贷管理办法,实现风险管理动态化。

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端主要表现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年之内)和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贷款时间一般为1-3年,最长期不超过5年)。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系统、理念基本是按这个时间期进行设计的,而绿色、转型金融不仅初始投资金额巨大,而且投资回收周期很长,回收期10年都是很正常的项目,这一方面现行的信代风险控制管理的理念与长周期贷款期限的要求、现实绿色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显然不协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应的长期存款10年以上也极少,存在着严重的短存长贷风险,这是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管理所不允许的。而且绿色、转型金融的资金规模需求巨大,对于大量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这种结构性风险是很大的,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应用数字技术,根据长周期贷款的特征进行制度设计,风控理念和管理手段进行优化。

一是要树立长周期管理理念,就是要立足于长期管理,延续历史的变革,不能是阶段性、临时性管理;

二是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绿色、转型金融建设风险预警系统;指标要立足于与信贷资产质量敏感性指标,越多越细就越精准;指标体系要对不同时期发生的新的风险指标要及时进行更新;

三是应用人工智能根据数据预警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特别对项目关联的风险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触及红线就及时报警提示;实行数字机器人管理;

四是应用技术手段对存贷款结构进行智能化配置,虽然商业银行的存款期间没有10年以上的长周期存款,但是,存款总是会有部分沉淀为实质上的长期存款,要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计算出一定时期内长期存款的最高规模,将长周期贷款控制在最高规模线以下即是安全的;

五是信贷管理数字员工化,绿色、转型金融项目规模大,管理流程长,仅靠自然人管理一方面人员会流动,同时要害岗位也有轮岗要求,另一方面,自然人管理的能力往往存在信息收集、处理慢,因此,对于绿色、转型金融的风险管理应用通过嵌入数字技术的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具体地说,通过绿色、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指标,实行智能化监测,只要发生影响要素变动,系统自动会进行风险情况的分析,而且所有的信息均以分布式录入,可以溯源追查源头,也可以较好的系统地保持项目和企业的信息,不会被遗失或失真,且管理的效能也高。

六是要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绿色、转型金融服务对象的物理资产,实行7*24小时全面、实时管理,对于绿色、转型金融融资抵押物一旦出现触碰预设警示指标时,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提醒金融机构管理者,或者直接启动系统进行控制、制止。

6、打造绿色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现业务体系线上化。

中小微企业历史性地就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与绿色金融项目无缘,但大多数属于转型金融的服务对象,发展绿色中小微金融不仅仅就是将绿色环保作位一个信贷准入评价标准,实质上要对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与架构进行重构与设计。开发符合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的低碳行为的投融资创新工具。

一是绿色小微金融标准化,即要将绿色标准内嵌入于小微金融的业务标准当中,改变相应的评价方法;二是绿色小微金融业务批量化,小微金融属于长尾客户,量大单个业务规模小,因此,不批量化经营会形成较高的财务成本,难以形成与其他产品线的业务竞争能力;三是绿色小微金融管理流程化,绿色小微经营产品无论是信贷工厂、淡马锡、德国小微贷款模式,还是我国传统的信贷经营模式,只有业务流程化,才能不断提升业务的经营效率,信贷原则也才能充分的体现,四是业务经办线上化。即在线上完成绿色小微金融的申请、审查、审批和提款,尽可能实现零距离办完业务流程。

实现这四大目标,数字技术必不可少。首先要运用大数据获得绿色小微客户;二是要利用人工智能对于标准化的绿色小微企业进行授信审批,自动定价;三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对绿色小微金融的信息溯源、保真、约束等体现在绿色小微金融管理系统当中;四是通过绿色小微金融管理系统,实现绿色小微金融交易完全线上化;五是通过大数据系统设置的风险预警、关联信息的提醒等实施有效的、实时的贷款管理,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重要两个抓手已形成共识,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发展,解决痛点成为金融机构正在研究与探索的实践,而积极创造绿色、转型金融发现的良好环境同样显得十分的必要和必须。

(一)结论

1、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相比,前者在国内时间运营相对较长,后者才是起步,但是绿色、转型金融均属于长周期信贷资产,其面临的获客、风险识别和管理、信息对称等痛点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发展,解除痛点已经成了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2、绿色、转型金融存在的问题有些运用传统的方法目前可能已无解,也可能是效率不高,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转型金融既是政策性强的金融业务,还是一项数字技术应用的最佳场景业务,数字技术可以直达绿色、转型金融痛点,助力其发展。

3、基于绿色、转型金融发展痛点、解决方案、技术手段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是成立的,本着目标和问题导向的原则,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可以在绿色、转型金融的获客、风险识别管理、平台建设等全过程中发挥特别的作用。

(二)建议

1、完善绿色、传型金融立法,为绿色、转型金融提供具体标准,明确金融机构责任与任务。为绿色、转型金融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2、加大绿色、转型金融政策扶持力度。要实现绿色、转型金融成为金融机构产品线中的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线,要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才能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金融领域,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3、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转型金融考核。要通过设立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产品的机构业务占比指标,提升不良容忍度等方式,通过进行考核实行差异化激励、提升金融机构和人员支持和发展低碳金融的积极性。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8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