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如何才能成为“专精特新”家族一员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2-04-23 11:09:11 阅读:1223

关键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陆岷峰

摘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具有符合资本市场导向,集中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等独有特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新效能,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新基础,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
摘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具有符合资本市场导向,集中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等独有特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新效能,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新基础,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新主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新模式,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辟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群体经济组织形式相对落后,面临一定程度的行业壁垒,数字化经营程度较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在价值链的地位较弱,存在融资难题,贸易出口领域竞争力偏弱,制约成长的体制机制因素等难题。

因此,本着问题导向原则,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发展要,要不断培育中小企业向高级组织形式演进,扶持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数字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推进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此外还要着眼全局,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全面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深入发掘金融机构金融资源,广泛发挥全社会支持保障作用,以推动我国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导言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时期,我国经济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任务,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使命,中小企业被称为经济“毛细血管”,能够促进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它们通常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质量好、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发展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有效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助力解决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于我国制定并出台若干有关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指导,但是就如何根据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如何将更多的中小企业培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缺少充足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识,细致分析目前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群体的特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当前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议,实推进中小企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一般指人员相对较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具体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定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定量法,主要从企业的人员数量、资产规模、销售收入等方面进行区分,不同行业企业适用的标准值也不同;另一种是定性法,主要从企业的经济特征、控制形式、经营规模和市场地位等方面进行区分,小型企业一般指独立经营且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所属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从属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李森森、张玉明,2014)。多数国家或地区主要采用定量方法来判断是否属于小企业(例如欧盟、日本等),部分国家在采用定量方法的同时也附加定性方法(例如美国、英国)。我国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自新中国建立至1999年,国家相关部门根据企业固定资产价值、员工数量、生产能力等指标不断完善和细化企业划分标准。

2003年2月,《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发布,分别针对建筑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确立了中小企业划分标准。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第一次把中小企业进一步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三种,并且依据企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对16个不同行业确立了划分标准。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进一步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将过去划分的16个行业合并减少为9个,定量标准也有相应调整。

《“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2011年颁布)第一次提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概念,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专”是指专业化,包括专注于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心服务一类客户、专门经营一些地区等几方面含义(李天舒,2012),以及拥有专业化的技术、专业化的团队、独特的资源、专一的市场群体等(李培恩,2011),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中拥有比较优势。 “精”是指精细化,包括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等,以高质量的产品和精细化的服务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据比较优势,这要求中小企业建设科学有序的内部制度,包括建立客户服务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保证客户拥有良好体验(李天舒,2012)。“特”是指特色化,包括特色化技术、特色化功能、特色化外观等(刘昌年、梅强,2015),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相应的有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新”是指新颖化,包括新颖的产品、新颖的工艺、新颖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等,具体指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标准创新等(孙卫东、吴志才,2019)。

“专精特新”概念提出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出台专门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01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就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提出了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2016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培育一批可持续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且相应提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随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深入,陆续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它们通常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质量好、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李金华(2021)认为其特征包括:主要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在相关领域甚至国际领先,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特点的技术、环节或产品,特色鲜明,具有显著市场优势,拥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等。

关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和培育工作正在深入开展。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认定和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7月和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第二批和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2019年6月、2020年12月和2021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1年1月,财政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已有的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特别是解决融资难题,其中,通过银行信贷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众多学者研究重点。

霍源源等(2015)认为如果小微企业能够满足银行的抵押担保贷款要求,那么它们实际上比银行拥有更强的利率主导权,它们的实际贷款利率比基准价格平均低9.46%。张晓玫、宋卓霖(2016)发现保证担保贷款的对象比抵押担保贷款对象具有更高风险,贷款的违约风险也更高。邓超等(2017)发现,如果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任程度更高,那么这些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且贷款利率会更低。何韧等(2012)发现,如果中小微企业与多家银行保持密切关系,那么它们更有可能获得信贷支持。雷新途等(2015)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发现,中小企业获得的民间借贷借越多,越不利于获得正规信贷。李民华、吴非(2015)发现,2008年以来大型银行越来越清香月面向小微企业贷款。施刚(2016)介绍外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经验,包括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零售模式、渣打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等。有的学者从数字化的角度探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方法。

陆岷峰、徐阳洋(2020)深入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原因,指出数字化使得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了现实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约束机制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基础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推动开放银行建设、强化小微金融产品开发以及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政策建议。刘满凤、赵珑(2019)认为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能够有效降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信贷市场效能。有的学者研究如何通过货币政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郭晔等(2019)发现,我国定向降准政策对农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发挥了普惠效应。有的学者研究地方政策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作用。常磊(2019)发现,政府补助不仅无法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还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具有非线性作用,进一步提出,当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时,各级政府应当避免依靠政府补助方式,而应当通过金融科技等市场化手段予以支持,否则必将引致更大的市场扭曲。陆岷峰(2020)提出,地方金融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服务手段等方面仍然有较多问题尚待解决,提升地方金融的质、量和生态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最直接有效路径。有的学者关注中小企业自身发展难题,并寻求破解办法。戴国宝、王雅秋(2019)将总结了民营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即,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缺乏科技创新实力,缺乏协调发展、整合资源能力,缺乏高新科技产品,缺乏运营能力和有效管理机制,缺乏共享精神。

黄宇虹等(2016)关注小微企业的用工问题,发现小微企业员工流动分布严重不均,大部分小微企业未发生员工流动,而有的小微企业员工流动却非常频繁,未发生员工流动的企业比发生员工流动的企业盈利的概率更低,但过快的员工流动也不利于企业盈利。孙玉栋、孟凡达(2016)认为小微企业具有进一步减税空间,流转税相对于所得税具有更大的减税空间。“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轨迹与走向”研究组(2012)认为,2008年以来中央关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日益完善,具体体现在财政、税收、金融、创新、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还有学者关注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张夏恒(2020)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我国中小微企业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市场需求,造成其营业收入减少,增加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侵蚀了企业流动资金,导致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合同违约、难以复工、供应链中断、融资困难等困境。朱武祥等(2020)进一步发现,本次疫情对企业的冲击明显不均衡,小规模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目前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救助,主要是不断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和优惠力度,并且依赖银行来落地信贷优惠政策。

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国内学者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了大量研究。有的学者重点研究政府补贴和产业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解维敏等(2009)发现政府资助能够刺激上市公司扩大创新支出。白俊红、蒋伏心(2015)发现政府科技资助能够促进其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行为。杨洋等(2015)进一步发现,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比对国有企业更大,另外,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张杰等(2015)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弱的地区,政府创新补贴政策能够促进提升企业私人研发。然而,肖文、林高榜(2014)发现,不管是直接政府支持还是间接政府支持,都不利于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效率。

黎文靖、郑曼妮(2016)通过分析产业政策发现,受产业政策激励的公司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专利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有的学者研究了风险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董屹宇、郭泽光(2021)发现,风险资本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渐进式创新,有效促进资本密集型企业创新投入和突破式创新产出,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两类创新产出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夏清华、乐毅(2021)却发现,风险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具有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和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上的表现相当,风险投资尚未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学者研究了股权结构对科技创新的促进效果。鲁桐、党印(2014)发现,大股东持股、基金持股、董监高持股均对研发投入有正向促进作用。李文贵、余明桂(2015)发现,非国有股权能够显著促进民营化企业创新活动,其中,个人持股和法人持股都能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但是外资持股和集体持股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不仅有显著影响。

有的学者研究产学研融合模式对科技创新的促进效果。白俊红、蒋伏心(2015)发现,企业和高校,以及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都能显著促进当地创新。何郁冰(2012)提出一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即使“战略—知识—组织”互动模式。有的学者研究了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薛捷(2015)认为区域创新环境能够从三个维度影响小微企业创新。姜玉梅等(2021)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绩效水平偏低,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此外,王智勇、李瑞(2021)发现高质量人力资本通过促进产业集聚推动技术创新来促进地区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

就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于我国制定并出台若干有关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十分重大。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是就如何根据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推动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如何将更多的中小企业培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缺少充足的研究,基于此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识,进一步分析目前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群体的特征,本着问题导向原则,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当前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群体质量路径

(一)、新时期将小微企业群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意义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新时期将小微企业群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力量。

1、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新效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增加中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助于从产业层面提升发展效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有助于促进生产新型中高端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客观上将产生一批新生产领域的企业,生产一批新型中高端产品,提高供给质量。二是有助于推动原有产品向中高端改造升级。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入制造业领域,将加剧制造业竞争,倒逼所有企业革新工艺、提高质量,推动原有产品向中高端改造升级。三是有助于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除了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集中在科技领域,这也将从客观上加速科技与产业融合,带动整个产品体系增加科技含量。

2、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新基础。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从三个方面夯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基础。一是提高国内市场供给质量,进一步发挥国内市场的主体作用。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供给数量,促进提高了国内供给质量。二是扩大了国际市场供给数量,进一步用好国际市场。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呈经济外向特征,因此在大批地处东部沿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一大部分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它们扩大了国际市场供给数量。三是加深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业务沟通,进一步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较大制造业领域和科技领域,因此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既做国内贸易也做国际贸易,加强国内国际市场联系。

3、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动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有效注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量集中在科技领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可以持续培育一批科技人员队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巩固国家战略科技后备力量。

4、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新主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持续输出现代产业体系新主体。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领域,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输出新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集中的领域,能够为现代服务业持续输出新市场主体。

5、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新模式,有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民营企业领域,民营企业大量存在于农村地区和乡镇地区,为当地扩大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助于在农村地区培育更多的企业,进一步壮大农村地区经济力量,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6、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辟新路径。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开辟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一方面,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集中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它们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利于持续培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的新生经济力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二)新时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新特征分析

2019年至2021年,工信部先后公示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分别有248家、1744家和2930家,共计4922家。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较少,难以对这4922家企业进行全样本分析。不过,截至2021年9月29日,已经有69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这些企业占所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14%,具有代表性,它们的信息披露状况较好,能够反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普遍特征。以这694家A股上市或新三板挂牌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样本,深入分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共性化特征。

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符合资本市场的导向。我国A股市场鼓励创业创新企业和科技企业发展,改革创业板促进创业创新企业上市,设立科创板促进科技企业上市。在324家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在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与A股市场的导向相符合,如表1。我国新三板市场鼓励创业创新企业挂牌,并且形成了“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依次递进的层次结构。在370家新三板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循这样的递进层次结构,与新三板市场的导向相符合,如表1。

表1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2、中等规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利于上市挂牌。在694家已经上市或挂牌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约有50%的企业是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占比都较低,如表2。在所有A股上市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大型企业,占比达到70%。在所有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小型企业,占比约有60%。比较企业的平均员工数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员工数是622.8人,A股上市企业的平均员工数是5935.4人,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平均员工数是226.6人。

表2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A股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规模分布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分析694家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行业分布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其次是科技领域(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另外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也集中了少量企业,如表3。进一步分析二级行业分布可以发现,制造业领域的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领域,科技领域的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另外,生态环保领域也是重要集中领域,如表4。

表3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A股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表4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重点领域行业细分情况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和上市挂牌企业整体相似。分析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省份,这一点与上市挂牌企业的整体区域分布特征相似,如图1和图2。
 
图1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图2  A股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民营企业领域。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超过80%的企业是民营企业,这一比例高于A股上市企业平均水平,如表5。

表5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A股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企业性质情况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在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技人员占比平均值为25.1%,高于所有A股上市企业科技人员占比平均值(23.1%),但是较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科技人员占比平均值(28.5%)略低,如表6。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规模企业的科技人员人数,发现在所有类型企业和所有规模企业中,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人员占比平均值都高于A股上市企业,但是略低于新三板挂牌企业,如表6。

表6 上市挂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A股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技术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万得资讯。统计时间:2021年10月。

(三)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分析

尽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展现出诸多优势特征,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培育成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造成一定掣肘。

1、中小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相对落后。例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甚至集中在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能过剩领域,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初级,管理比较简单,等等。这一问题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难以接触到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自身成长路径受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只能进行拼价格、拼资源等低效竞争,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2、中小企业仍然面临一定程度的行业壁垒。目前,实体经济仍然存在一定的行业性垄断,部分行业准入条件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一方面,在国家重点产业和发展项目(如交通、能源、通信、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等产业),由于政策性限制和经济型制约同时存在,导致中小企业存在一定进入门槛,难以在该行业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金融等产业),由于存在技术、资本、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天然存在进入限制,难以在该领域发展壮大。

3、中小企业数字化经营程度较低。中小企业相对缺乏数字营销能力和信息化安全措施,与当前数字经济、网络营销主流趋势相比,仍旧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新市场开拓,中小企业手段有限、途径较少,难以打破现有市场利益格局或融入新的销售体系,数字化经营模式难以建立。

4、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中小企业在管理、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差。有的中小企业采用家族企业模式,内部管理人员关系复杂,受教育水平偏低。有的中小企业技术落后,产品差异性较低,缺少内部创新机制。

5、中小企业在价值链的地位较弱。中小企业往往处在价值链低端,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一些中小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一些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消化成本能力弱,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作为竞争优势。这导致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整体较弱,既难以转嫁上游投入成本(如原材料、环境等)的增加,又难以应对下游市场的价格变动,导致盈利不稳定,影响长期发展。

6、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题。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等渠道取得融资,融资渠道比较传统和狭窄,从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极为有限。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授信标准、审批流程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主要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在商业银行的既有授信模式下,各类银行主要根据企业的资产规模、抵押和担保等硬信息作为对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符合中小企业实际特征需求的金融产品较少。

7、中小企业在贸易出口领域竞争力偏弱。大量中小企业集中在贸易出口领域,因受产品结构单一限制,出口型中小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风险时通常抵御能力不强,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有时也会对出口型中小企业造成负面影响。遭受的国外反倾销诉讼案数量不断上升,而中小企业缺少有效的应诉手段,容易败诉。在国际同业竞争中,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着安全、环保、产品质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壁垒,市场地位被动。

8、仍然存在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体制机制。各地仍然存在针对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差别性政策,较为重视为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提供营造商务环境和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扶持有待增强。

(四)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路径与措施

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统筹企业、产业、金融、国际、政府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新路径。

1、培育中小企业向高级组织形式演进。鼓励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专门市场,重点服务专门客户,革新技术和生产供给,提高产品特异化水平,强化自身在产业链比较优势。鼓励中小企业精细化发展。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精细化地生产、管理和服务,抓住关键环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支持中小企业特色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和改进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或细分市场研制生产特色化产品。支持中小企业新颖化发展。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强化求变求新意识,加强自身产品的个性化和艺术化设计,追求细致化和人性化体验。

2、扶持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发展。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以多种方式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加强对换代厂房、原有楼宇等的再开发再利用,设计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智慧化、平台化、生态化为导向,探索发展基地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大企业发挥对全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运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既面向企业内部、又面向全产业链的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内外资源整合。丰富创业创新基地形态模式,建设一批众创工厂、创客空间、创业咖啡馆、创新实验室等新形态的创业创新基地。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市场供需双方对接效率。发挥平台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和及时性优势,推动平台网络不断聚集专业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引导中小企业持续提高数字化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加强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生产水平,开展设备数字化改造,提高生产线的数字化水平,建设数字车间,努力构建数字工厂。大力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软件服务商持续提高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能力,鼓励市场竞争,以市场力量降低互联网平台建设成本。鼓励和引导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第三方服务商等关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加强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准入门槛。建设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以产业园区为抓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聚焦技术咨询、人员培训、金融服务等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急需的核心能力,建设集咨询、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定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4、促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能力。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加强和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等,加强质量、安全、财务、用工、风险等基础管理工作,鼓励在管理中运用各类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进中小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推动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鼓励各类咨询公司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服务费用,适时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志愿咨询服务。结合当地实际完善管理咨询专家库,组织管理咨询推荐会向中小企业推介优质咨询机构和咨询专家。加快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管理创新,主动学习和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活动。

5、推进中小企业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促进各类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的对接推介,鼓励中小企业接入云平台,加快设备上云和系统的云端迁移。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的数字化能力建设,鼓励各类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接口、计算能力等数字化资源,鼓励中小企业在云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加快供应链与平台融合对接。建设产业供应链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云平台的深度对接融合。创新线上采购、撮合交易、销售流通的新模式,全面赋能中小企业原材料采购、自动化生产、智能化销售和智慧物流等全流程。

6、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拓宽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获客渠道。推动省市各级工信部门与当地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定向支持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中小企业。建立业务推进联系人制度,推动省市各级工信部门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助力金融机构实现批量获客。鼓励金融机构主动联系和走访中小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制定中小企业客户“白名单”,将名单内客户进行网格化分解,组织人员主动走访、全面覆盖,深入了解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不断优化服务方案。引导金融机构主动研究中小企业,根据中小企业不同特征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专业产品体系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推进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服务线上化。鼓励金融机构研究制定专门的政策和激励考核办法。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当地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补偿政策制定有专门的业务政策,定向服务中小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情况纳入激励考核范围,调动全员积极性服务中小企业。

7、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建立各类办事机构,收购引进境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主动加强与海外华人商会和中资商会合作,借助商会力量开拓海外市场和引进海外资源。推动开展展览展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专门凸显中小企业的展览会,拓宽中小企业对外发展渠道。以国家层面各种多边对外合作机制为契机,探索中小企业利用多边对外合作机制发展新模式。

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精简行政审批程序,清理中小企业发展隐性壁垒。进一步取消、下放、承接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压减审批事项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限,分类、分批、分次清理影响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的隐性壁垒,清理规范行政备案事项。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简化重要工业产品准入,清理职业资格和企业资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减少不当干预。不断改进政府部门执法方式,规范执法流程,加强检查抽查,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政府部门作风建设,持续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略)
(原文约18000字,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阅读或引用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群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视角》一文)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