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互联网平台“挟流量以令机构”的时代,要结束了?

新金融女记 · 零壹财经 2022-01-12 14:01:09 阅读:6438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贷款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风险

作者: 新金融女记 来源: 新金融女记 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终于有了上位法。2021年末,央行、银保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这份被称为最严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新规,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了:全品类金融产品、网络营销...
作者: 新金融女记
来源: 新金融女记

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终于有了上位法。2021年末,央行、银保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这份被称为最严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新规,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了:全品类金融产品、网络营销全渠道,以及金融产品营销内容、行为和合作。更是集齐了金融+互联网监管的最强阵容:央妈、银保监、证件和外汇局之外,还有工信部、网信办、知识产权局。

新规也延续了一直以来金融科技严监管的趋势。过去几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壮语加速改变了金融业态,也让金融+科技的融合创新进入了甜蜜期。然而,野蛮成长之下,金融业务成为无序扩张的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变现工具,甚至不少互联网平台“挟流量以令机构”,让很多合作的中小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从营销到风控都丧失了主导权。

去年以来,监管持续纠偏,从网络小贷监管新规到互联网存、贷款监管办法,再到反垄断,态度非常明朗——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去年10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曾表示,筑牢金融与科技风险防火墙……防范外部云服务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

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平台流量的金融变现之路,难了。以后,也别想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在灰色地带反复试探监管底线了。

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难了

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也不再是“法外之地”了。

去年以来,互联网存贷款、征信、互联网保险等监管办法陆续出台,都剑指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此次金融产品网络营销内容和行为,包括引流和代销也被纳入监管。

这一拳,直击互联网平台与银行合作的“七寸”。

过去几年,分润合作模式的助贷、联合贷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与银行合作的主流模式。在2017年前后,双方的合作成为标配,迎来了一波竞合联姻。几乎每家银行都有一家合作“紧密”的互联网平台。当年的11月前后,女记还记得某互联网平台在北京跟不同银行合作举办了三四场新闻发布会,几乎每周一场。

凭借流量优势,互联网平台尝到了躺赢的甜头。据业内人士对女记透露,此前很多互联网平台会与银行签署抽屉协议,包括按照贷款规模收取“服务费”,贷款规模越大则收取的服务费越低,甚至有的平台还会要求银行承诺不低于百分之九十的审批通过率。这意味着,将风控权变相交给互联网平台了。

“挟流量以令机构”的局面,将在监管纠偏下日趋扭转。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难了。

监管的意图也非常明显——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互联网平台可以赚信息服务的钱,但别想着赚金融业务的钱了。

助贷分润模式受阻了

其中,对非银支付机构的合作更为严苛,“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提供营销服务”,这也跟之前约谈整改的方向一致,支付要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

同时,办法规定“不得在支付页面中将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作为支付选项,以默认开通、一键开通等方式销售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也就是说,支付的功能就是支付工具,不能捆绑任何信贷产品,比如以前在某宝购物时默认支付宝花呗付款,而去年支付宝已经对此类问题进行整改,这种行为也将成为历史。

更为严苛的是,明确了互联网平台跟金融业务的边界——包括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咨询、消费者适当性测评、销售合同签订、资金划转等行为,没有监管批准的话,都不能介入。女记获悉,为了更好地销售金融产品,已经有互联网平台正在建设自营客服渠道,这对各家平台而言又是一记重击。

并且,互联网平台代销和引流都不能参与业务收入分成,也就是说以往分润的助贷模式也行不通了。

重新设计盈利模式来迫在眉睫。引用大队长金融的分析,金融业务持牌经营的三阶段变化从“放贷需持牌→ 收费需持牌→获利需持牌”,无论合同条款怎么设计,无论服务内容如何创新,监管拿着收费照妖镜一笔划,金融业务还是科技/信息业务也得乖乖现形。

也就是说,以后跟互联网平台合作引流,金融机构必须通过跳转方式自己获客,不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了。

为了更好地将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分离”,连品牌也囊括其中——金融产品名称不得使用互联网平台相关字样,造成两者的品牌混同。巨头也早开始整改,去年11月蚂蚁花呗就启动了品牌隔离,花呗已经升级为“XX银行信用购”。

金融和科技之间筑牢风险防火墙

金融科技的本质还是金融。

去年初,一行二会一局就联合约谈了腾讯、京东等13家网络平台。随着反垄断的深入,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也全面开启整改。

一边是整改深入,另一边个人征信等基础设施完善,百行、朴道、钱塘3家个人征信机构,将架起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等助贷机构在数据方面合规合作的桥梁。

这也只是监管收紧的冰山一角。无论是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贷款还是互联网保险,监管高压仍在继续。

狂奔多年的金融科技公司要猛踩“急刹车”了。

以后,别想着再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试探监管的底线了。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没有灰色地带、没有金融套利。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去年的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曾说,要筑牢金融与科技风险防火墙……强化云计算标准符合性与安全性管理,规范金融团体云应用,通过负面清单、尽职调查、风险补偿等措施加强第三方算力设施集中度风险管控,防范外部云服务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

一个流量为王的“旧金融科技时代“结束了。当监管筑牢金融和科技之间风险防火墙之后,一个“新金融科技时代”开启——科技归科技,金融归金融。互联网平台回归本位,只能老老实实做好科技服务工作,不能试图将金融风险传递到金融领域。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47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