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盛宴之下,高山之巅,蚂蚁已不再高光?

陈凯 · 零壹财经 2020-11-04 18:10:55 阅读:1163

关键词:网络小贷新规蚂蚁暂缓上市蚂蚁集团

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当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一个月之前,蚂蚁还在以极快速的动作完成了国内科创板上市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提交招股书,投资者认购,战略配售基金的发售以及正式确定上市的最终定价和股票代码,一看就是带着土豪和含着金钥匙上市的味道。   具备浓厚的风水意义的上市证券代...

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当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一个月之前,蚂蚁还在以极快速的动作完成了国内科创板上市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提交招股书,投资者认购,战略配售基金的发售以及正式确定上市的最终定价和股票代码,一看就是带着土豪和含着金钥匙上市的味道。
 
具备浓厚的风水意义的上市证券代码和定价,都围绕着6和8,可想而知,当时的国人对蚂蚁上市抱着一种极其羡慕、嫉妒,又希望能分上一杯羹,又期望自己打新能有一点点收获的艳羡心理。即便在刚开始打不上新股,大多数人也希望能在蚂蚁回调之后上车,跟上这个科创板国内金融数字科技第一股的巨无霸的脚步。
 
但是,就像一句老话说的,资本市场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你看到的是表面的荣光,但背后的艰辛和风险却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一场大序幕开始徐徐展开。
 
山雨欲来,直转而下
 

一个月之后,回到11月3号,就在蚂蚁金服准备A+H挂牌上市的前两天,上交所发布公告暂缓蚂蚁上市(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理由是“四部门联合约谈”“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此后港交所也紧急发布公告,暂缓蚂蚁港股上市,并后续计划披露港股打新资金的退出安排。此后,当晚美股阿里巴巴大跌8%,第二日港股阿里也大跌9%,国内A股阿里和蚂蚁概念股也是纷纷戴上了“绿帽子”,开盘即跌。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当初蚂蚁金服跑步上市的快速看好通道会在短短一个月内,甚至是短短两天内被快速逆转,进入了下行通道?如果按照现在的形势,蚂蚁未来会面临的两个直接的大难题就是:1)如何正确处理和监管之间的互动关系 2)如何进行监管环境变化之后,也就是网络小贷新规发布后的蚂蚁板块估值和定价等核心挑战。
 
可以想象,蚂蚁在一夜之间接连受到了两个核心并且是关键的打击。首先是面临暂缓上市后的严重不确定性,其次是面临网络小贷新规后营收和利润面临较大不确定的投资人估值和市场定价风险。这样一来,最差的结果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后再上市,但估值可能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具体数字要看重新定价和估值后的整体业务规模)。
 
中间发生了什么?
 
要知道,在中国目前大力推动股票注册制改革和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科创板上市的过程中,很少甚至极少会出现已经过会审核,准备挂牌上市的企业在上市2天前被紧急叫停的情况。而且还是上交所在公告中明确说明被叫停的理由,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其中必然有很多隐情。
 
事情还得从9月份蚂蚁独家销售战略配售基金这个事情说起。
 
要知道发行一只公募基金,尤其是比较紧俏的明星基金经理或者是配售一些很好的股票的基金,公募基金直销能力是有限的,基本上都要通过银行代销,或者会分配给银行必要的一些额度,还有一些其他的第三方基金代销平台,这其中蚂蚁基金就是代销方之一。而这次5只蚂蚁金服上市的战略配售基金,完全没有给任何一家传统的机构代销的机会,100%由支付宝蚂蚁财富代销,这就触及了传统的基金代销规则,给了传统银行和其他代销方一个很不给面子的行为。这是其一。独揽了自己的发售渠道,不分一点给其他的机构。第二个就是存在一定的监管问题,比如蚂蚁自己的平台代销自己股票上市的战略配售基金,是否涉及相关方的利益问题等。
 
如果说蚂蚁金服上市被暂缓是最终的结果,那么独家销售自己公司股票的战略配售基金就是第一个引发大事件的蝴蝶效应的开始。可以设想,当时蚂蚁对独家销售一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及时对监管机构进行相当力度的沟通和整改。这也是为后期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和延续提供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事件的突发性质变:外滩金融峰会
 
当然,这个是个技术性问题,还不至于完全引发后续一系列的循环发酵。引发事件进行关键性转变的是马爸爸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一些论述。关于这些论述,其实听者有意,讲者有心。在专业的金融人士看来,马云的论述是稍显公允的,甚至是浓厚的挑战意味。比如:
 
“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因为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系统,还没有成熟的生态系统,没有完全的流动起来,大银行更像是大江大河和血液的动脉,现在需要湖泊、沼泽地等生态系统,才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必须改掉现在金融的当铺思想,要依靠信用体系的发展。他谈到,今天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单靠资产抵押的机制,会走向极端”
 
说完这些论述后,立马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10月31日18:59,一篇署名为张非鱼的文章《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在位于上海的第一财经官网悄然上线。
 
包括央行等一些监管机构的评论员文章开始针对外滩峰会的言论进行了巧妙而直接的回应,包括要清晰认识金融科技的本质金融含义,不能因为科技而忽视了金融风险,本质上花呗、借呗等都是一种信用消费行为,和银行的信用卡和消费金融产品没有本质区别等,必须要接受金融的统一化监管等。
 
另外,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说道: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周小川没有直接点名蚂蚁金服和马云,但是谈到了年轻人过度借债。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指出:金融科技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当金融遇上互联网科技,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都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具有监管背景的人士集中进行回应,其实是给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定调:无论是进行怎样的金融服务,都必须要接受监管。由此以来,蚂蚁在临近上市之时基本上给监管留下了不怎么好的印象,或者说在千钧一发之际犯了个没有意料到的误会和尴尬。
 
这之后的一周,事件在慢慢酝酿和发酵,虽然大家也不知道蚂蚁和监管之间是否有频繁而细致的沟通,但是笔者有理由相信的是,蚂蚁已经沉浸在10月最后一周的港股和A股打新之中,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民疯狂。
 
截止10月31日,港股和A股的打新数据都出来了,极其火爆。有一组数据可以看看:
 
蚂蚁集团在香港的IPO获得了155万人的认购,相当于每4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人参与认购。一般来说,在科创板上打新的户数也就500万左右,那么参与蚂蚁集团科创板打新的户数是515.56万户,几乎有资格的投资者全都参加了打新。根据蚂蚁集团的公告来看,本次网上发行的有效申购倍数达872.31倍。按蚂蚁集团的发行价算,蚂蚁的认购锁定金额达到19.1万亿元,约合2.8万亿美元。
 
在这种疯狂之中,或许蚂蚁金服没有想到,一把监管的悬梁之剑正在袭来。
 
而这直接将此前一周的蚂蚁与监管之间进行再次沟通的敏感期直接拉升进入到了集中、密集的监管进行指导、约谈和重磅性的监管政策的出台期,这也直接导致了最终蚂蚁上市被暂缓的结果。
 
11月2日晚,证监会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至于监管约谈具体内容,消息中并未说明。但是可以猜想的是,约谈中大概率是涉及到了此前战略配售基金、外滩金融峰会对金融科技监管的态度、以及在后续上市进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的对现有科创板和二级市场的资本冲击等。主要是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因为此前就有消息传出说要对创业板注册制的企业上市的进度进行适当的拉长,希望降低速度,提高质量,给未来股市一个长期健康的环境。从这里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联想:如果蚂蚁在快速过会的情况下快速上市,按照现有其对监管和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散户的集群效应的预估,火爆之后很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抽血其他版块资金,恶性发展,涨跌超过预估带来次级风险等。
 
所以,这次监管约谈,也成为了监管的定调:反正不是特别好的事情,监管也不会约谈你,既然约谈了,大概率是提醒、警示、教育和规范。
 
蚂蚁对此也做了回应: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如果仅仅是约谈,其实在这一步也不会给蚂蚁造成更大的压力。但正如前所述,现在这个阶段进入到了集中、密集的监管进行指导、约谈和重磅性的监管政策的出台期,显然政策和行动不只是约谈这么简单,在11月2日这一天,除了约谈之外,还出台了一份极具重磅的关于金融科技企业信贷资产和关键指标的文件。这份文件直接将蚂蚁现有的估值和盈利模型打回了几年前。
 
这份文件是《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月2日晚间,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当中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经营,并规定了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同时,意见稿还限定了网络小贷机构的融资杠杆上限,联合贷款中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如果说蚂蚁仅仅是接受到了四部门的联合约谈,那么事情可能尚有转机,因为上市进程还没有中断。但问题就是在此前四部门联合约谈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个网络小贷新规,彻底给蚂蚁金服的2天后上市的动作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一个是“约谈”的监管情绪和定调的打击,一个是网络小贷新规带来的直接的业务上合规性以及此后带来的营收和利润上的打击。这样一来,上交所也在第二天,在蚂蚁的监管环境和业务板块适应监管的未来不确定较大的情况下,做出了暂缓上市的决定。从程序上而言,完全合理合法。
 
11月3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出于两个因素考虑,一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二是公司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上述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有关规定,决定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那么为什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一些规定,会给蚂蚁金服上市的其中一些业务板块带来直接的合规性问题呢?
 
其一、新规极大的提高了全国性网络小贷的标准。新规规定,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远远超过消费金融公司的3亿元的门槛。
 
第二,新规除了重申互联网小贷公司总的杠杆率为5倍外,监管还将调整全国性互联网小贷杠杆率的许可权力完全收归了银保监会和央行,以防止地方监管放松管制造成标准不一。此前重庆等地区在这一块比较松,江浙比较严。
 
第三:新规对蚂蚁打击最大的其实是下面这一条规定,“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条是对网络小贷尤其是蚂蚁小贷量身定制,蚂蚁小贷最大的杠杆和利润点就来自于“联合贷款”。这一条可以说直接对蚂蚁现行的估值和营收模式提出了最大的挑战,也成为监管联合约谈后,上交所发文暂缓蚂蚁上市的最直接最核心那个命门。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仅仅依靠注册资本,蚂蚁旗下的两家网络小贷公司的总额为160亿元,远远难以支撑起蚂蚁两万亿的信贷规模。按照最新的杠杆率为5倍,那就是800亿的余额。那么依靠什么方式可以做到2万亿的余额呢?就是通过银行“联合贷款”和ABS。其中主要是蚂蚁与银行一起出资放贷给用户的联合贷款,这也是目前金融科技领域主流的信贷方式。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末,蚂蚁两家小贷公司注册资金分别为120亿元、40亿元,发放贷款和贷款余额总计362亿元,而蚂蚁集团目前有共计21540亿元信贷规模,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
 
而其中蚂蚁小贷最大的杠杆和利润点就来自于“联合贷款”,因为在联合贷款的比例中,蚂蚁的出资比例很低,可以低到1%-2%,这样蚂蚁就通过362亿元的表内贷款驱动了2万亿的贷款余额。这也就是为什么蚂蚁在应对网络小贷新规中显得很无力。也是监管约谈和上交所要求暂缓上市的背后最本质原因。
 
因为在新规中明文规定:“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蚂蚁的最低到1%-2%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按照蚂蚁的注册资本金规模,蚂蚁目前含联合贷款在内的杠杆率高达百倍以上(21540亿元信贷规模),而当下新规最高支持16倍杠杆(也就是两千到三千亿余额的规模),如此一来,蚂蚁未来的营收和利润必然会大受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蚂蚁上市这么引发关注,而上交所发文暂缓上市又引发更大关注的原因。上交所为了信息透明、披露正确和准确的角度,保护投资人和机构利益,要求蚂蚁在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重新评估招股书和估值板块内容也是十分恰当的。
 
而对于以往已经认购的机构和投资人而言,如果蚂蚁还按照现有的估值和定价模式上市,那无疑自身利益会受损,因为未来可以预期的收入和利润发生重大变化。所以上交所和港交所也立马在暂缓后会出台一些打新资金退出的措施和制度安排。后面的大家就可以想到了。重新调整招股书内容,机构认购调整,打新再来一次,重新定价和安排上市(估计要最差要半年左右)。
 
蚂蚁,再也不是一个月之前高光的蚂蚁了。
 

市场化时期,资本和金融开放,政策是一样的标准,不会存在制度红利,如果有,金融也是会首当其冲进行拉平的。这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