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再谈蚂蚁科技更名史,是否给未来的银行提了个醒?

陈凯 · 零壹财经 2020-06-23 17:24:24 阅读:12311

关键词:京东数科商业银行泛科技化蚂蚁更名金融强监管

6月22日,市场消息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说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品牌,或许巨头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万众关注着,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角逐,既代表了传统金融机构与科...

6月22日,市场消息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说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品牌,或许巨头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万众关注着,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角逐,既代表了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力量和角色分布,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的业务走向。

说白了,这不是第一次,也许也不是这个行业的最后一次,蚂蚁依旧还是那个蚂蚁,是大众对这次更名的理解。但是笔者对这次更名的理解,确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蚂蚁金服直到今天才进行“数字”“科技”的更名,或许说是“正名”,这在向来喜欢玩概念和品牌阐述的阿里系而言,实属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漫谈金融科技公司更名史,也是一部业务变迁的缩影

最早的京东数字科技,或许是最先开始用“数字科技”的概念进行集团化描述的,此后一众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效仿,仿佛用了数字科技的概念,就可以一跃成为行业性金融科技平台和金融数字服务的出品方,能够为传统的金融服务体验带来新的用户消费和使用蜕变。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这或许无可厚非,但是站在整个互金发展的浪潮来看,这些更名的后浪以及准备更名的后后浪们,或许真应该感谢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巨头们在金融领域的“更名”。

看似“有心无意”,对外则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方向的变迁。其实,最早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参与主体们,大多还是以“金融咨询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以至于到后期互金整治规范时期的“网络借贷撮合服务”“金融科技服务”等,但是到“数字科技”“科技集团”等表述,则基本上与原先的定位于“金融的服务”有较大的不同,不是以金融为核心定位,而是以“科技服务”为核心,这样一来,其业务定位也就不必拘泥于金融,因为原因很简单“金融都是要有牌照的”,金融是“限制性业务”。

这个金融是“限制性业务”的约定俗成的默契,或许对于巨头没有什么,因为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具备足够的企业信用,有很好的信用评级,有广泛的场景和用户资源,也往往率先获得在某一些细分领域的金融牌照或者是类金融服务资质的认可。比如最开始的蚂蚁小贷、第三方支付、民营银行、互联网保险、个人征信等。即便是在目前火热的消费金融领域,除了“根正苗红”的消金公司以外,还有一些具有互联网背景的消金牌照,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但对于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独角兽而言,往往就没那么容易了,与金融牌照无缘,也基本意味着做金融服务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转做金融服务的周边服务,或者是科技和系统服务。这也就是这一轮全国性网贷业务清退的大背景和核心要义了,没有金融服务牌照,监管部门也不准备发放大批量的金融服务资质。

对于这些无缘金融服务资质的细分领域企业和独角兽而言,或许简单进行公司名称的“更名”“再造”已经很难扭转根本上的业务与战略趋势,更值得探索的是将某一条或者几条与数字科技相关的业务重新剥离出来进行独立的业务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比集团化的更名看起来更为简单和高效,在这个领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并不是很合适,小的细分业务独角兽更应该聚焦,不然即便进行了类似蚂蚁和京东的“科技化”更名,也很有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虽然在更名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行业发展的端倪,但其实笔者认为更值得研究的是这样的更名对传统的金融服务主体,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们,有着怎样的启示?

科技化更名早就甚嚣尘上,但蚂蚁是否提醒了圈外的银行们?

纵观银行,这几年在科技化子公司上的探索也不少,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平安、兴业、浦发等,纷纷开始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及后来的理财业务子公司等,虽然业务领域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是也基本上都是朝着科技系统化和开放性战略进行业务维系。

最典型的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将以往银行外包给各种系统IT公司,外包服务商,互联网企业的数字营销和大数据风控等业务,进行了自营化的探索,以及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对外的技术输出。这样一来,银行不仅可以在金融科技领域自给自足,还可以给企业外的平台提供更多的科技金融服务,创造在“信息科技部”这个传统的科技保障部门以更多的市场化价值。

或许有一天,未来的银行们,也会在某一些领域进行科技化的改名?或者是对某一个领域的子公司进行科技化的品牌管理。虽然眼前看可能性不大,“某某银行”改为“某某科技银行”的概率短期也不大,但不妨进行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真的有一天,银行也进行了这样的改名,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反应?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银行这个传统的金融服务牌照本身,也逐步开始朝着科技化转型。显然这对于提效和提高资本利用率的银行而言,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而言,不能说全面互联网化有必然的趋势,但对于未来在互联网的热土中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10后们而言,传统的网点模式必然不是天然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反,基于生活与消费场景所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需求才是天然具有吸引力的。这几年互金领域内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大多在数据、营销、场景、风控方面助力银行进行了业务的场景化。最常见的就是银行的信用卡营销,个人信贷和分期产品,就连目前最火的直播和电商领域,也吸引了一些银行和基金公司进入。

银行最终能否泛科技化?

蚂蚁的更名,或许代表了一种商业循环的趋势,但这样的趋势是否能给未来的银行提供几点借鉴?银行能否实现泛科技化?笔者还是有一点谨慎的。

从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趋势来看,单就业务领域,前台将越来越场景化,中台开始简化,而后端越来越强大,强大的后台科技支撑将实现未来商业银行的触网和业务的开源。

或许你可以说银行的对公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与互联网关联不大,但在大数据和策略因子时代,对公的信贷和财富业务往往与各种微观的因果关系相联系,而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也一直以来都强调协调和交叉发展。如果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零售业务实现泛科技化,那么在强调新零售和新金融更加协同的互联网大时代,银行的零售业务很有可能通过科技化的表述实现金融属性到科技属性的转变。

道理很简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巨头型公司具备了金融服务牌照,民营银行、消费金融、网络小贷等都已经成为互联网化业务已经在实操的领域,在此前提下,互联网矩阵必然会首先从大零售领域进行技术和数据的优化提升。这种改变可能对于中型银行以上的影响不大,因为其具备一定的科技系统研发和互联网化能力。但对于广泛分布的中小银行而言,互联网化和科技化着实应该成为一种风潮。

蚂蚁的更名,或许再次提醒了银行们,有没有金融服务牌照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有没有科技化服务金融业务的能力。如果没有,那迟早有一天要被科技化的业务体系和系统所整合,这或许是目前金融强监管和互金走入冷静期之中的明智策略。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4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