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不保本、也不许宣传“预期收益率”后,银行理财怎么买?

夏心愉 · 零壹财经 2018-10-16 14:34:02 阅读:8907

关键词:债券型基金理财产品货币基金银行理财新规

前几天,银保监会正式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业内管它叫做“理财新规”。您也许已经有所耳闻,说是这新规之后,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不保本了,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贴出个比如4.6%的预期收益率。 这可如何是好?是银行理财变得不安全了吗?不告诉我们预期收益率了,那...

前几天,银保监会正式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业内管它叫做“理财新规”。您也许已经有所耳闻,说是这新规之后,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不保本了,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贴出个比如4.6%的预期收益率。

这可如何是好?是银行理财变得不安全了吗?不告诉我们预期收益率了,那我们拿什么作为投资参考呢?本期“愉见财经”就来聊聊,接下来,银行理财要怎么买?

保本保息?

事实上,我们曾经所习惯了的、一向刚性兑付着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它的销售合同上,也是写清楚“不保本”、“不保息”(或“浮动收益”)的。虽然有时候,向我们介绍产品的客户经理会暗示我们保本保息,抑或有时候,我们也都经验主意地这么以为着。

所以首先,从法律意义来说,理财新规出台前后,在“不保本”、“不保息”这一点上,并没有变化。

那变化的是什么呢?其一是银行的宣传方式,其二是固定的收益率,其三是刚性兑付。

理财新规第二十六条要求:

“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应当全面、如实、客观地反映理财产品的重要特性,充分披露理财产品类型、投资组合、估值方法、托管安排、风险和收费等重要信息。”

“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只能登载该理财产品或者本行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并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所以,第一,从前那些口头的、或是宣传单页上出现的保本保息,以后是被严令禁止了。

第二,从前我们看到的类似“365天期预期收益4.6%”这样的字样,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说不定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收益浮动参考区间。而且银行还要提示清楚,过往收益如此,不能保证将来也是。

此外,从眼下的趋势来看,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也越发越多了。啥叫“净值型”?对于买过基金和券商资管产品的老司机们来说,“净值型”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基金等产品都是这么计算的,公式是:单位净值=总净资产/份额。

举个例子。净值型产品的初始净值设为1,要是投资组合盈利了20%,那净值就变成1.2;要是亏了10%,净值就变成0.9。投资者根据自己持有产品期间其净值的变化,享受收益或是承担亏损。

第三,以前银行们虽然在合同上约定不保本、不保息,但实际运作中,就这类封闭式运作的理财产品而言,刚性兑付始终没被打破过,预期了收益率是多少,到期就给多少,一分不少。

以后可不是这样了。收益率要随着底层具体投的资产的质量情况而发生变化,收益浮动将会是正常现象。

安不安全?

很多朋友会问,如此一来,银行理财产品岂不是变得不安全了?

话不能这么说,因为追根究底,理财产品收益多少,是由资金最终投向的底层资产决定的,如果投的债券还是那些债券、票据还是那些票据,那么安全与否,其实照旧。

只不过,“愉见财经”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以前,由于刚性兑付长期不破,那些资产池对接资金池模式的理财又难免有着集合运作和期限错配的特性,因此这类产品或多或少有银行的隐性信用在里头。所以,如果遇到了资产利率随着市场利率有下降、或者资产质量下滑了,银行还是会选择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本期产品,大不了就是发新一期理财产品时降低点收益率以回补。

以后呢,根据理财新规第十八条,“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确保每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相对应,做到每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理财业务。”

从在这个层面上讲,现在资金与资产更对应了,收益浮动起来了,反而更为透明,也更为市场化。

此外还需要说明一点,根据理财新规第三十五条,“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投资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府机构债券、金融债券、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公司信用类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资产。”

这里的新变化是,以前银行理财产品投公募基金时,只能投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这两种都是比较稳健的基金类型,而新规之后,银行理财可以投资股票型基金了,换句话说,银行理财资金就可以进股市了。

投入股市的资金,收益和风险当然就会一起变得更高。因此朋友们以后买银行理财请更关注底层资产,看看自己到底投了什么,如果较大比例资金是进入到股市且缺乏对冲机制的,那么的确,风险可能会更大。

我要保本!

理论上讲,逐步打破刚性兑付以后,银行理财产品是存在蚀到本金的可能性的。对于极其风险厌恶型投资人而言,如果必须要万无一失做到保本,那么,投资的品种可以选择普通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国债、或是银行在合同里说明了“保本”的结构性存款或结构性理财。

所谓“保本”的结构性存款或结构性理财,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大部分钱用作存款,或是购买类似于“零息债券”这类确保本金的“基石”。余下的小部分钱去做做金融衍生品投资,来冲击可能的收益。

再举个例子,假设10000元购买一年期保本的结构性产品,其中取9400元去买一只一年后到期时面值10000元的零息债券,这就意味着有600元,可以用来投某种“期权”,像是外汇、股票、商品期货等,比如挂钩美元掉期、挂钩某个石油指数基金,或是某个组合。

这种情况下,假设那“期权”部分的投资特别灵光,来了个100%收益率,那么到期后这只产品就能兑付11200元,收益率12%;反之如果“期权”投资失败到赔光,到期后也能保本,取回零息债券的10000元。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