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让信保业务回归服务商业信用的本质

高声谈 · 零壹财经 2023-07-13 10:58:44 阅读:8333

关键词:保险业信保实体经济数字产业化金融业

作者|高翔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大局中来,大力发展服务“三农”领域等普惠保险,加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保险业和...

作者|高翔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大局中来,大力发展服务“三农”领域等普惠保险,加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保险业和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保证保险曾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进入2020年以来,受疫情、经济下行、民间借款和终端价格的持续走低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我国信保业遭遇有史以来的最大行业回调:2021年行业保费收入环比下降31%,行业利润持续下降并有转负趋势;行业风险尚未出清完毕,新增业务缺乏方向,业务线条遭遇裁撤……重新审视行业发展需要正本清源,深入剖析当前发展问题,找准信保业务的本职定位和先天优势,结合内外环境重新定位发展方向。这不仅符合金融机构回归本业的监管初衷,也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各行各业守正出新的必然选择。

我国信保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2021年,我国信保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实现725亿元,较2020年的1044亿元减少319亿元,环比下降30.5%。其中,信用险收入203.85亿元,环比增加3.42亿元,连续三年稳步增长;导致整体保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保证保险的波动:2021年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521.2亿元,环比减少322.3亿元,出现了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如图1)。
 
 
我国信保业在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呈现了明显的曲折性和波动性,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行业回调:第一次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2015年保费收入几乎与2014年持平,2016年则环比下降了4%。第二次从2019年开始持续至现在,2019年行业保费增速快速回落至18%,2020年接近零增长,2021年则首次进入负增长通道。

2019年以来的行业萎缩持续时间长,至今尚未看到触底回升态势。这固然与外部经营环境走弱相关,但根本上是和粗放式发展思维与模式、对信用风险的理解和把控不够、产品单一且过于依赖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等内因息息相关。

1.风控认知存在偏差,销售逻辑驱动业务

信用风险具有典型的“主观欺诈性”和“强传染性”的特点。尤其是融资性保证保险,无论其业务本质还是操作规范均与信贷、担保高度相似,底层资产充斥着大量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不适用以“客观稳定,风险暴露”为基础的传统保险精算风控逻辑。

然而现实情况是,某些信保机构却沿用了传统险种的风控手法,对义务人个体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大量欺诈风险和主观操作风险出现;某些信保机构则主要依托审贷人员的经验判断审核风险,但由于缺乏人员素质积淀和严格的审批配套制度,导致风险暴露脱离控制成为常态。

相比其他险种,融资性保证保险需求较为刚性,借款人购买意愿强烈,更容易快速上规模,因此有些保险公司便将其作为保费快速上规模的抓手,以“搞运动”“任务分派”的方式迅速展业,短期内促成了保费规模的迅速提升。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放松风控准入,必然导致一个贷款周期后的风险反噬。在大规模风险发生后,又采取“一刀切”式关停所有新增和续保业务,导致存量风险无出口缓释,风险资产“硬着陆”出清,必然带来次年承保利润的大幅下降。

2.通道批发经营方式,客户风控两头在外

从实操层面看,保险公司属于营销驱动型组织,长期以来形成了“前台强,后台弱”的内部管理格局,风控部门普遍话语权不强,风控动作容易变形从而效果大打折扣。更严重的,强势的营销部门为了实现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业绩倒逼下更容易选择“批发式”展业模式,通过合作渠道公司统一组织销售、运营,甚至将风控兜底完全交由合作公司负责,通过收取保证金等方式简单规避自身风险,使得信保业务沦为通道业务。

当融资性保证保险的运营、风险管理交由利益驱动、风控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恶意骗贷骗保的渠道公司时,大面积的逾期坏账和“跑路”现象在所难免。类似操作在过去几年的汽车金融保证保险、消费贷保证保险业务中并不罕见。

3.分支机构权力过大,内控案防存在隐患

目前,国内多数信保机构主要通过线下方式获客和风控,因此必须给予分支机构充足的管理授权。此举固然可以压实责任,但弊端同样明显:一是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不一,导致业务分散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二是风控由分支机构主导,风控尺度和操作标准难以统一,效果难以保证;三是总部统筹力度不足,不掌握底层资产真实风险情况,容易导致系统风险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

从信保业务本质出发研判未来发展方向

信保业务的本质是为信用的履行提供保险和保证,区别于银行和担保公司,其核心价值有三:

一是风险分散承担,即具有同类风险的组织和个人通过每人承担一小部分的费用,实现风险损失在整体范围的分散与熨平。

二是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对被保险人来说,在保单生成的那一刻起,即实现了约定风险的对外转移,未来由风险引发的相应损失均由保险公司承担,从微观角度看有效保证了被保险人生产或生活的正常持续,从宏观角度看保证了社会生产生活稳定。

三是主动风险减量管理。具体是指保险公司在保单生成后通过专业经验与主动管理风险,可以提高保险义务人的行为安全性,减少风险发生几率,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保险业务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金融牌照,具备成熟的风险分散机制:对于承保风险,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共保、互保和再保险等机制安排,进一步分散风险,确保自身经营处于合理风险水平。作为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保证保险自然承接了保险特有的风险分散机制,这是信保业务区别于信贷、担保增信等其他金融牌照的典型特点。

1.增信的作用

纵观近年来银行业的发展,其实是账户开立、资金汇划、信贷发放、担保增信、保理和信用证等银行核心功能领域逐渐开放,专营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形成单独市场领域的历程。在担保增信职能放开经营的过程中,信用保证保险具有明显优势:贸易项下信用保险可以发挥银行信用证和保理业务的同等作用,与放贷功能相结合则会对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形成竞争;以工程类保证保险为典型代表的合同履约保证保险已经在实操中对银行保函、担保公司保函业务形成竞争优势,甚至覆盖的商业信用范围更广;融资性信保业务则变相地发挥了保证担保作用,对担保公司构成了竞争,与银行相关信贷业务形成有效互补……

信用保证保险的本质是确保信用的履约,风控手段是风险的尽调判断、合理的反担保措施、成熟的风险分散机制和主动的风险减量管理等,形式上是保险公司利用自身资金和偿付能力对信用风险进行承保保证和部分的风险兜底;一旦承保,发挥的是保险公司的主体信用,占用的也是保险公司在银行等机构中的主体授信。从这一角度讲,信用保证保险具有广泛意义的“增信”功能,这种增信价值可以单独对外输出收取费用,也可以与信贷放款组合在一起形成安全保障更强或容忍度更高的信贷安排。

2.保贷联动的信任纽带

保险与贷款联动具有明显的互补作用,是我国“政银保”项目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其通俗作用原理为:信贷促进保险销售与渗透率,保险为信贷业务分散缓释风险。

另外,保贷联动有助于搜集客户资产情况等软信息,避免借款人道德风险。以农业种养殖领域的保贷联动为例,种养殖客户在投保时,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往往不会主动多报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而在申请贷款时,为获取更多贷款,种养殖户倾向于夸张报告面积或数量,以展示其资产实力和经营规模。保贷联动下两种机制相互作用下会引导种养殖户如实反映客观情况进行投保和贷款,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3.信用出表的天然优势

这一点在企业端表现得更为明显。银行依据信保保单为企业提供的贷款,占用的是保险公司在银行的同业授信,并不占用企业的对公授信,因此信保业务可以实现替换银行借款、变相增加企业授信的功能。例如,在贸易活动中,上游卖方企业对下游买方企业供货并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一般设有周期,卖方若想提前收回资金,只能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而申请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银行拥有授信额度,贷款发放后授信额度要相应核减。对于广大中小企业,银行授信额度往往十分紧张。当银行授信用完时,企业就无法继续贷款。

信用险则能较好地解决授信额度不足的问题:卖方企业通过购买国内贸易信用险,可以获得保险公司关于应收账款到期履约的保险承诺,若不履约则保险公司代为偿还。有了这份承诺,卖方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更重要的是,该项贷款并不占用卖方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对于卖方企业来说,由于购买了国内贸易信用险,可以在授信额度外另行融资解决回款问题,腾挪出的银行授信可以用于其他生产经营,变相提高了企业融资能力。

另外,银行可在国内信用险承保基础上提供应收账款买断服务,可实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出表,对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优化报表作用明显。

除此以外,非融资性信用险对于中小企业同样友好。例如,工程项下投标保证保险与银行投标保证保函相比优势明显:工程履约保函不用缴纳高额保证金,准入门槛和收费更低;同样无须占用企业的银行授信,能够为更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额外增信服务,大幅降低业务成本。

4.信用保证保险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3月,原银保监会颁布《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进一步调整普惠型小微金融监管“两增两控”指标,对头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速和融资成本降速提出进一步要求。与此同时,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可高于4%。两方挤压之下,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经营压力加大、发展任务变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普惠金融两极分化的问题。由于银行的风险偏好普遍保守,其对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很低,对相关责任人的事后责任追究十分严格,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信贷的覆盖广度和普惠性。信保业务的大规模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缓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

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银行信贷很难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信贷机构的收益和风险容忍与小微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特点不相匹配。银行信贷之外需要风险容忍更高的金融制度安排作补充,需要更灵活的风险分散和出表机制相配合,如此才能顺滑信贷经营,才能覆盖更多更广泛的人群以提高金融普惠性。保险天然具有风险补偿功能,对风险的容忍度高,综合赔付率不超过100%的险种便可以持续经营。从这一点看,信保牌照具有先天优势,从其历史发展贡献看也确实发挥了银行信贷的有益补充作用。

融资性保证保险“增信与风险分散”的金融属性不仅可以平滑融资两极分化,更以其独有的风险管理方式分散了一定程度的或有信贷风险,同时利用市场化手段,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放大了融资杠杆和资金放贷倍数。特别在银行与保险联动作业方面,两个主体之间强强联合、联合风控,不仅能够提升借贷市场整体供给效率,同时也推动构建出多层次、多维度的风险互抵的稳定金融体系,有助于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合力推进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实际效果方面,银行信贷和信用保证保险的互补作用,尤其在减少贫困、降低风险、提增普惠方面的溢出效果已被普遍验证。在“三农”金融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探索并建立农业保险和涉农信贷的双方联动机制,两者能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个说法,保贷协同是否顺畅是关乎“三农”金融和农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先决条件。

商业信用为信保业务提供了广阔增长空间

1.推动贸易信用险创新拓面,消除贸易信息不对称


“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快速扩容为国际贸易项下服务提供重大发展机遇。当前国际贸易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出口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安全性顾虑,进口企业则对商品质量、持续供货能力和进口融资需求旺盛,信保业务中的出口贸易信用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及相关咨询与融资保证业务是满足相关需求的首要选择。

然而从供给侧看,我国出口贸易信用险尚以政策性机构为主,市场化机构参与程度不高,且信用险与信贷融资间存在对接不畅的问题,需要国内信保业认真分析风险“断层”,用保险原理弥补风险敞口,推动出口信用险与信贷融资双循环;可努力发展海关保证保险,鼓励国内跨国企业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参与进出口保险市场和行业咨询业务中来。

国内贸易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需求重点转变为贸易项下的融资问题。虽然国内有大量机构从事该业务,但银行的准入和成本较高,保理行业小而分散,国内贸易信用险具有突出价值却尚未发挥出来。信保机构应抓住国内经济复苏机遇,努力提高不同行业认知和风险管理水平,利用风险分散和容忍度高的优势特点,在国内贸易链条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好补充作用。

2.发展工程保证保险促进房地产和建筑业的企稳回升

在国外,保险公司一直是工程建筑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工程保证系列保险因担保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为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且全面的履约保障。

在我国,工程保证保险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强劲:投标保证、履约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和维修保证保险展现出对银行保函和担保公司保函的较强替代性,在工程质量保证领域,更能够填补市场空白。

信保业应以投标保证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工程项目施工与过程监督专业性,不断渗透至工程合同履约、工程质量保证等专业领域,以灵活的风险缓释机制、主动专业的监督行为保障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企稳回升。

3.采用履约保证、质量保证和维修保证推动国内消费市场复苏

国内消费的恢复,一方面与大众经济预期和收入预判的修复相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顾虑和担忧的层层阻碍。在此过程中,信保产品可以发挥独特的品牌增信和质量履约保证作用。例如,单一用途预付卡保证保险可以打消消费者存值、储值顾虑,促进消费额扩大;质量保证保险可以对商品质量进行增信加持,为企业产品不达标的违约责任对消费者进行赔偿;维修保证保险则可以显著提升售后服务选择项,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提升品牌好感和使用满意度。

4.用风险减量管理降低各行业运行代价

风险减量服务既是保险业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是保险业区别于其他金融组织方式的显著特点。保险公司应从深入各行各业运行机理的优势出发,以务实态度和切实手段前置减险、合规控险、精算计险、稽查化险、处置出险,控降社会和行业的整体风险水平。

例如,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第一大公路运输市场,但因货运市场分散、管理难度大、数字化水平低、企业精细化运营能力差等原因,也是全球事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ADAS系统的全国推广为保险公司风险减量管理提供可靠抓手,通过最大程度汇集车辆运行数据、交管系统和保险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打造智能驾驶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单车的风险预测、过程监管、事故反欺诈等智能操作。以车辆司机行为数据为基础,加之货运价格数据,可实现对运输企业和司机车主如车辆分期、司机创业贷款保证保险等在内的更广泛价值赋能。

保险公司通过积极融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利用数智手段提高信保业整体风控水平与管理效率,将是信保业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为践行“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提供独特价值和良好示范。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