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浅谈持牌个人征信产品

顾亦明 · 零壹财经 2022-03-08 10:38:16 阅读:22312

关键词:个人信贷个人征信个人征信数据大数据数字化风控

来源:老古成都 01 在金融机构个人信贷业务的数字化风控工作中,除了应用人行征信中心所提供的个人征信报告之外,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其他各种个人征信数据产品作为补充。而在市场上提供其他各类个人征信数据产品的第三方数据公司也有很多家,产品包括了各类验证数据产品、名单数据产品...

来源:老古成都

01

在金融机构个人信贷业务的数字化风控工作中,除了应用人行征信中心所提供的个人征信报告之外,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其他各种个人征信数据产品作为补充。而在市场上提供其他各类个人征信数据产品的第三方数据公司也有很多家,产品包括了各类验证数据产品、名单数据产品、评分数据产品等,涉及自然人个人在金融服务、工作收入、居住状况、电商购物、消费行为、社交关系、交通航旅、海关司法、学历证书等方方面面的可参考信息,供金融机构用于在数字化信贷业务中的身份核实、反欺诈甄别、信用评估和额度定价等事项。

按照监管层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征信数据合规应用的要求,未来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应用个人征信数据产品,必须是逐步转为向持牌的个人征信机构调用。因此作为业内人士,对于持牌征信公司所提供的个人征信数据产品,我们在此把它简称为持牌个人征信产品,是持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设立市场化的持牌征信机构,是随着这些年互联网金融和数字化信贷业务的发展而随之产生的市场需求,其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与人行征信中心收集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小贷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互补,致力于采集散落各处的非传统金融领域的个人信用信息,着力服务长尾人群,填补传统征信的空白。

不过自第一张市场化的持牌征信机构牌照发放至今已过去差不多四年了,但纵观市场上现已推出的持牌个人征信产品似乎还未能成为积极追捧,或者说很多放贷金融机构在监管规定的整改期限之前,似乎主要地还在应用由市场上一些其他的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数据产品。因此,笔者想聊一聊对此的看法,以及对于持牌个人征信产品后期可发展的期望。

02

我们不去关注诸如公司治理层面、团队建设层面、财务运营层面等相关的角度,就只是从产品打造角度来对持牌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数据产品做点分析。

据笔者观察,持牌征信公司在打造个人征信数据产品过程中,前期一直比较集中在模仿市场上比较成熟的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数据资源采集及个人数据产品,以及倾向于对于这些数据公司已经收集的历史数据的兼并,或比较集中在获取或收购具有自身线上场景的互联网平台所拥有的客户表现数据,比如一些电商平台的客户表现数据等,但一路走来并不顺利。

在2018年第一张持牌征信机构牌照颁发的时候,正是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热闹的时候,当时市场上沉淀下来了不少借款人在非持牌借贷机构中的借贷表现数据,于是有几家市场上很活跃的第三方数据公司则捷足先登开始广泛收集这些数据,并很快打造出了对持牌金融机构也有很好参考作用的多头数据、限制名单和关系网络等个人征信数据产品。

但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顿,非持牌机构不能自行放款,P2P平台全部清退,参与助贷业务的互联网平台数量也逐渐减少,助贷平台获得有借款需求的客户后必须导流给持牌金融机构放款,持牌机构放款后也必定给人行征信中心上报。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互联网贷款,从今年起必须落实属地化获客的监管要求,而每个属地化范围内的客户必然是趋于相对地独立于其他属地化范围。

在这样的情形下,笔者认为,前期主要从非持牌机构和助贷平台大量获取和整合出来的多头数据和限制名单等个人征信数据产品,其作用正在逐步衰退。持牌金融机构以后仅靠人行征信中心的个人征信报告,就可以达到与之前大量应用第三方公司的个人征信数据产品所比较接近的效果。所以持牌征信机构依旧按照这个思路去强调自己的产品具有对各类放款机构有多么广的覆盖性,则市场受欢迎程度必然会被打折扣。

而对于拥有自身线上场景的互联网平台所拥有的个人实时表现数据,以及对于那些通过前期到处收集各类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公司所拥有的借款人个人历史数据,若持牌征信公司仅凭着自己拥有个人征信业务牌照,以及凭着监管未来不容许非持牌的数据公司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这两点,就想全盘收购或兼并数据,则往往也是很难为之的,弄得不好的话就还是一拍两散,拥有数据的公司大不了不做相关业务,然后宁愿把自己拥有的数据烂掉,也不和你合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拼命打造各种评分评级,兹不知这种努力有时候效果也是不理想的。首先笔者一直认为,管理层给予征信业务发放牌照本质上也是一种背书,是对于持牌征信机构在数据采集的合规性和数据保护的安全性上的背书,但绝对不是对持牌征信机构在技术能力上的背书,而打造各种评分并使其相当有效则是一种纯技术能力。如果持牌征信机构认为有了牌照,就可以在市场上重点宣传和推进自己的评分评级类产品了,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无法获得众多使用机构的直接认可。

03

所以说,持牌征信机构,尤其是对于自己手中或者股东方或者紧密的合作方,未有大量历史积累个人数据的持牌征信机构,如果不走出一些新路来,则在市场上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行征信中心的补充者。

那么未来对于持牌个人征信产品的发展,有哪些可以考虑的点呢?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持牌的第一要素还就是让你有资质去获取数据
,而如果你获取数据的源头或方式,以及后续打造的数据产品,与前期市场上的各类非持牌数据公司基本上是一样的,那就体现不出啥新意了,只是你多了一份官帽而已。同时,各家持牌征信机构派人去放贷金融机构做宣传的时候,很容易被金融机构的人视为,你们就只是拿着牌照而不是拿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进行彼此的相互竞争。

所以持牌征信机构在打造产品时候,应尽可能多考虑去开拓和获取以前别人因为没有持牌而无法获取的数据资源,尽可能去考虑因为对于业界有了一系列新的合规要求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需求,尽可能去考虑由于合规需求而对实时数据的获取本身所必然带来了新场景,尽可能去考虑将评分技术和数据管理予以分离的模式实现与拥有历史数据资源的机构去互利合作。

我们都知道,除了人行征信中心的个人征信报告信息之外,其实由各地政府部门和各家龙头国企所拥有的各类个人社会信息,对于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审核审批是很有用的,包括社保相关数据、电信相关数据等。这些数据对众多非持牌的三方数据公司都是很难涉足,所以至今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而现在有了持牌征信机构了,难道还是不能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将其逐步整合打通和使用起来,那国家颁发征信业务牌照的初衷是否要被大打折扣了?持牌征信机构应该在这个领域要有所作为。

现在商业银行开展线上贷款业务必须需要属地化获客,这个合规要求是新出台的,以前线上获客后只要证明是国内身份证而无需进行属地验证,所以市场上未有相应的验证产品。而现在有了新的需求了,并且接入机构也希望能够以多维度去确认所获取的客户满足属地化要求,既然这类验证工作以前未有机构做而现在成为必需,既然这类验证工作必然涉及到重要客户数据,那么持牌征信公司则应积极跟进吧。这只是一个举例而已,持牌征信机构如果能够多关注数字化信贷业务行业发展的各项新规定新要求,也是可以有很多作为的。

各种验证类的数据工作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诸如人脸识别、其他生物识别、绑卡校验、手机实名校验等等各项相关事项。这其中虽然很多事项目前都有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在做,但如果拥有牌照的持牌征信机构去插足这个领域的话,正因为你拥有一张牌照,则对于放贷金融机构来说未必不是一项更好的选择。

再来说一下对于互联网贷款的线上获客,设备指纹和埋点信息在反欺诈甄别中是很有用的。现在不少持牌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互联网贷款,有相当部分流量来自于互金平台,这些平台正在用各自自己的插件获取这类信息,以协助金融机构完成头道客户筛选。但从走向更为合规的趋势来说这类做法应将会被替代,而同时设备指纹和埋点信息仅是在客户授权下的实时信息,如果持牌征信机构在此插足并让各个互金导流平台对于此类数据获取插件的后台全部设置在持牌征信机构内,让互金平台或金融机构对此类数据应用的规则与模型也跟进部署在持牌征信机构内,因为没有让平台交出累积的历史数据,故相信这种模式在市场上是容易行得通的。

即使不涉及互金导流平台,而是由放贷金融机构自己来做线上直接获客,目前一个很实在的难点也在于,要将完整的设备指纹和埋点信息的后台系统部署在自己行内,则对于广大中小银行来说也是很难承担成本与流量的不匹配问题,同时从合规的角度又无法接受让后台服务器直接部署在第三方厂商端,然后以数据调用的形式来实现。对于这样的需求,如果持牌征信机构也能有所作为的话,则对于很多中小银行则是有利的。对于放贷金融机构来说,由持牌征信机构来负责关于设备指纹和埋点信息的后台系统部署的共享,由金融机构再自行管理对于数据的调用及后续的策略模型,这种解决方案也可以考虑一下。

持牌征信机构的评分评级模型,没有必要一定要全盘收拢后靠自己来全套打造。持牌征信机构完全可以由合作方提供模型的解决方案并拥有署名权,而自己则是专注于模型的部署和运行,以及管理模型所需要的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事项,做好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工作。为了避免合作方对其拥有历史数据的价值索取谈不拢的情况,则对于模型所需实时数据可以由持牌征信机构直接采集,而相关历史数据可以由持牌征信机构以单笔单次的形式向合作方实时获取,技术上可以做到不予存储,同时保障合作方该得的经济收益等等。

04

总之,持牌征信机构在拥有了牌照之后,理应拥有相当的优势,但还需放低姿态,加强各类合作,同时紧跟市场,深挖金融机构的需求,并争取多涉足一些的确前期别人没有牌照而实在做不了的事情,从而更多打造有价值的个人征信数据产品,以自己在打造产品方面的努力来尽快实现市场高度认可与信任。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