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从“监管”角度看,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2-04-11 15:07:17 阅读:13005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安全金融开放金融本源论金融科技

摘要:建党100周年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开展金融事业,产生了指导中国金融实践的一系列措施和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金融思想。 从纵向上看,中国特色金融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金融思想,是在开展金融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和证明的真理。 ...


摘要:建党100周年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开展金融事业,产生了指导中国金融实践的一系列措施和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金融思想。

从纵向上看,中国特色金融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金融思想,是在开展金融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和证明的真理。

从横向上看,中国特色金融思想是党开展金融实践的思想创新成果,是在金融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回顾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对更好的指导金融改革与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直重点关注经济工作,在建党以来逐渐把经济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事业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取得的卓越成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掌握了在一个执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规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引擎,金融发展与改革是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百年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开展金融实践,成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指导下,精准分析并把握经济金融发展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金融发展的若干观点和方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金融发展和改革既没有现成的金融发展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可以解决一切金融难题的经济理论范式。在我国,金融既按照自有的逻辑和规律运转,也要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大环境的支配。在金融实践中凝练的中国特色金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金融实践中把金融运行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和前进指南。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对更好的指导金融改革与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百年发展历程回顾

(一)设金融机关以巩固工农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翻压倒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制度和北洋军阀统治,而当时广大农民深受地主的剥削之苦,农村经济十分落后,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的现实之需。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广大农民深受高利贷压榨,以及农村金融枯竭而致农民资金窘迫的状况,陆续提出“成立农民银行”“设金融机关以利农村”的金融思想,并且在其指导下,广东、湖南等农民运动活跃的地方纷纷创办了服务农民的专业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融通、货币的发行等工作,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资金问题,这些基于团结农民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早期金融思想发展巩固了革命力量,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各地农民革命运动的开展,形成了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雏形。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有序开展,提出了为巩固工农政权而发展金融事业的构想,在各根据地内组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尽管这些金融机构规模不大,成立时间也比较短暂,但为下一步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现代银行的构想积累了经验。

与此同时,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抵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迅速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地主的斗争,在《土地问题决议案》等文件中明确了取消和废除一切高利贷的任务方针,帮助农民避免继续遭受高利贷压榨,根据地经济迅速恢复。为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活跃根据地经济,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让农民信用合作社成为高利贷资本的代替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根据地都设立了信用合作社,主要用于吸收农民存款和发放短期贷款。

随着革命大局势的进一步推进,许多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各地红军也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壮大,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权来加强领导。1932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成功召开并提出“成立国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政策,次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开业,直接隶属于财政人民委员会指导。各根据地苏维埃银行也陆续改组为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

在金融组织架构基本成型后,制作和发行货币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的现实需要,在对当时革命局势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党形成了两条关于货币发行的金融思想,首先货币发行的目的是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支持革命战争并发展苏区经济。其次货币发行的规模是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财政之需放在次要位置,货币发行既需保证战争费用支出,也要维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在早期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发行的纸币完成了既定目标,稳定了金融发展,为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做出贡献。

(二)金融工作要围绕抗战中心开展

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金融工作要围绕抗战中心开展的金融思想。抗战初期,根据国共两党之间签订的协议,各抗日根据地之间以法币作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法币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根据地与国统区间经济交流,保证了军民物资采购。为摆脱国民党对于货币垄断发行而形成的经济控制,进一步发展根据地内抗日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根据地内设立银行组织发行自己的货币,1938年至1941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比较大的银行,这些银行在根据地内以自主发行、自主管理的方式,发行边币、北海币和光华代价券等500多种货币。

除货币发行外,中国共产党围绕抗战的中心工作研究部署了其他金融工作,在货币政策上,毛泽东提出各抗日根据地所执行的货币发行政策“应着眼于将来军费的来源”。在金融主体设定上,中国共产党把阶级斗争放到次要位置,主动邀请民族资产阶级、土豪地入股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允许地开办私人钱庄开展金融活动;在服务对象上,不仅向工农阶级提出贷款服务,还向对根据地建设有功劳的商户发放低息贷款。在中国共产党的灵活机动金融策略在满足军费划拨需要的同时,更加有效活跃了根据地经济发展,避免大规模通货膨胀、货币信用下降的状况,各根据地的武装发展壮大,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对根据地内有能力生产的外贸产品,统筹组织生产并对外销售,扩大边区银行外汇储备,对于无法生产的产品,则通过购买的方式引进军民必须的物资或者鼓励商户来根据地进行生产,畅通根据地与国统区、敌占区之间的物质交换渠道,为根据地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建立全国政权需要统一的金融系统

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瓦解了敌人的全面进攻。经过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反革命“精锐部队”已分崩离析。在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工作重心从夺取革命胜利到战后恢复重建的转变,如何处理好金融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提高金融工作能力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培育革命力量过程以农村包围城市作为战略方正,客观上造成了各根据地内经济金融系统的相对独立,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首先需要统一的金融系统,毛泽东在确定全面反攻时期工作方针时提出了“把发展金融业作为党掌握城市经济的重要任务”的思想。

首先货币统一是金融统一的基础,党在领导军队消灭敌人收复解放区的同时,也着手开展货币统一工作,实现各根据地解放区银行之间的通汇,货币按照固定比价统一流通。其次对原有银行进行改造,统一没收官僚阶级开办银行,采用针对性的办法改造私人银行和钱庄,出台一系列加强私营银行和外国银行管理的政策。1948年12月党召开各解放区联合财经会议,会上宣布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成。

(四)社会主义在改造中金融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点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国民党通过滥发货币掠夺人民财富,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购买力低下,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从稳定国内大局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金融工作要发挥稳定新生政权的重要思想,全力制止通货膨胀,稳定货币购买力,力争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秩序。为此,政务院提出治理通胀的“三平政策”,在“三平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很快就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平衡,金融物价也趋于稳定。

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银行在金融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积聚作用。1950年,陈云在第一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银行的中心工作是收存款,建金库,鼓励人民群众把闲置资金存入银行、购买国债等,帮助国营经济成分迅速恢复生产,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骨干力量。在信贷投放中,中国人民银行把信贷资源向国营经济倾斜,强调放款的总方针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大力发展国营经济的政策支持以及银行信贷的全力配合下,国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承担起国家财政收入的重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很快扫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残余势力,建立起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私营经济、合作经济等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顺利完成了战后恢复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国内生产基本恢复,以国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制度已经基本确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然而一方面由于党对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基本国情认识不充分,另一方面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学习苏联的经验,采取不切实际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多次发生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局限性以及“左”倾错误思想也蔓延到对金融的认识上,在货币发行方面,认为当时人民币制度完全适用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不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领导层急于搞经济建设而忽略经济规律,多次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物价指数扶摇直上,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在利率调节机制上,否认利率的重要调节作用,出现储蓄存款无用的争论,导致利率政策进一步僵化和扭曲,许多地方持取消利率的态度,利率档次越降越低,挫伤储户的积极性。

然而存在较为严重“左”倾错误金融思想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了部分科学的金融思想,以陈云为代表的的一批共产党人认为应当充分了解资本主义,学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资本主义金融技术,主张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交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针对财政随意从银行透支,货币政策服从于财政政策的问题,周恩来提出了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分口管理的思想,提高银行的独立性。

(五)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会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银行在金融工作中的作用,为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示,发挥银行在经济和革新技术中的杠杆作用。在这一指示下,金融机构的设置、金融体制的改革等金融工作有序推进,到1984年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恢复建立,“大一统”银行体系被打破,标志着金融体制初步改革逐渐完成。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成为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方,在渐进式改革进程中逐渐与国家财政相分离。198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从法律层面奠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成为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提出建立金融信用体系、调控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等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党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针对当时人民群众在经济金融改革思想中存在的疑虑,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核心论”,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全盘皆活,深化了金融核心作用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内容,同时也坚定了金融改革的步伐。在弄清了市场经济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开展证券市场试验的构想,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金融改革需要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一些先进做法。在邓小平先进金融思想的指引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汇、证券、信托等新兴行业被激活,迅速发展起来,客观反应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对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六)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993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对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三个体系”、实现“两个真正”。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发挥着税收替代、财政补贴、平衡预算等多项财政功能,“高增长、低效率”特征明显,资产状况日益恶化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决定筹建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并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此外为减少政府银行经营决策的干预,使银行充分履行职能。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提出通过发展股份制和证券市场载体对银行业进行全面改革,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作出分析认定。针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就培育包含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原则。

针对当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整顿金融秩序的“约法三章”,制定有效处理经济高速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缓解了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现状,于1996年末正式完成经济“软着陆”的目标,并且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成功规避了风险,积累了丰富金融实践经验。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继续扩大开放来增强经济实力,以此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采取自信包容的态度直面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挑战。1998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推进改革,降低不良资产比重。正式加入WTO之后,面对全球金融一体化大趋势,中国共产党提出金融业要积极实施创新,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升金融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发展全局

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分工合作的趋势更加明显,金融适应现代经济建设的要求更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核心作用的同时,金融风险也相伴而生,如何避免金融风险危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金融稳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发展全局,巩固和稳定金融改革成果,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原先设置的一些金融限制会被打破,这将有利于本土金融机构的成长壮大,一批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将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发展起来。另外针对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隐患和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为目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宏观货币调控机制、金融市场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重点发力,改变因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导致大量深层次问题正逐渐向金融领域转移和集聚的现状,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金融工作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等方针,这些政策和措施对金融体制改革全方位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金融思想。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金融的“双刃剑”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重视,如何维护金融稳定,发挥技术进步在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2007年底全国第三次金融会议提出要通过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来抵御金融风险,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继续发挥金融的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新时期工作的抓手,通过金融的间接调控有效化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下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态势进行调控,这些思路的阐述和形成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延伸。

2010年7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上市,标志着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改革进入新阶段,农行作为最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登陆资本市场,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在形式上已与市场经济接轨。

(八)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金融发展,全面总结国内国际金融实践经验教训,在把握经济发展主要脉络基础上重点阐述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工作的目标与方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虽经历曲折,但总体上处于顺周期阶段。在“三期叠加”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了逆周期发展时期,转变了过去依靠速度数量型的粗放式模式,经济增长速度较之前明显下降,经济下行阶段产生的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总体杠杆率较高、房地产价格泡沫严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等等。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金融发展的风险点,强调要积极稳妥处置金融运行中形成的问题。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并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今后三年打好三大攻坚战之首。

2017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把维护金融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并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脱实向虚”问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低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利润,不愿将资金投入周期长回报低的实体经济,将资金层层嵌套投入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或者进入杠杆率更高、风险更大的虚拟产业,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习近平提出金融本源论,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充分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金融业迅速发展,金融科技在新技术加持下触发金融形态、产品形式和服务内容的革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结构性影响,金融市场中产品的更新迭代将更加频繁,并更多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可以重新定义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提升交易速度,促进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监管机构也可构建以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监管体系,使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处理更为精密、便捷,从而令政策法规制定更加合理、监管执法更加有效、风险管控更加稳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肯定了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要把金融科技作为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

三、中国特色金融思想基本经验总结

(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基本国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当的作出改变。就货币政策而言,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根据地是分散的,各根据地经济实力不同,不能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协调金融运行,因此在中共中央总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各根据地因地制宜,坚持灵活机动和方向一致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货币政策,独立发行、独立管理各根据地内货币。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国家政权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体系加以巩固,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推广人民币,以适当比例进行兑换并逐步回收各种货币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关于利率体制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更多革命力量,为战时经济周转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为放弃在革命根据地实施的废止一切债务的规定,也团结到了除广大农民之外的其他阶级力量。到了抗战后期,农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停滞状态,货币市场不活跃,这时不再适宜使用低息的政策,为改善农村借贷机构资金供给不足状况,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改低息为不限息的金融政策,活跃了农村经济和借贷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的地位越来越引起重视,然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金融的融通资金属性能往往容易和财政拨款功能相混淆,同时由于长期纠结建设市场经济是搞资本主义,导致不断出现阻碍改革开放继续前行的力量,改革的进程不断受到阻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基本国情,客观公正看待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提出金融改革需要坚定的实施,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

对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提出要重视现代金融对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强调银行在整合金融资源以及加快社会生产力进步发挥的作用,不能只充当办理收付的“大钱库”。

在充分认识金融作用的指导下,中国金融按照金融本质属性进行金融改革,在机构设置、宏观调控和市场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也正是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股份制改革、外汇市场等新兴行业被迅速探索并发展起来,股票、债券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方案,对于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深化,金融运行更加高效,则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

(二)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不同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在不同时期制定的金融政策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金融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一般都是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地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带领广大人民投身生产生活,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领导人民发展根据地经济,壮大革命基础力量,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推翻压倒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拥护,最终取得了执政地位。

在货币发行方面坚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则,严格执行货币发行基本制度,防止国民党反动力量通过不断贬值货币压榨人民群众的行径。新中国成立之后,为解决国民党反动派长期超发货币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中国共产党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坚决反对通货膨胀,防止人民手上的财富贬值。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把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的核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金融的发展成果和利益最终体现到全体人民身上,建立包括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机构体系、“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内外资平等竞争的金融开放格局,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就是要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金融的核心作用被不断激发,带动国民经济和人民财富流动起来,通过金融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财富的最大增值。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金融业发展成果归根到底要使得广大人民受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有效地、全方位地为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三)实践是中国特色金融思想产生的源泉动力

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决定思想,是思想的源泉和动力,思想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的思想是空洞的理论。

从纵向上看,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同阶段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开展金融实践产生的重要金融思想,因此中国特色金融思想反映了不同阶段金融实践的社会背景和基本国情,是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

具体而言,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带领广大群众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由此产生了一些金融思想和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金融实践不断深入,中国特色金融思想得以充实和丰富,而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十年文革”期间由于受错误的金融思想指导实践,金融业发展遭遇了毁灭性打击,生产生活停滞不前,经济严重倒退。

在改革开放之后,党深入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教训,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金融实践中过程中不断总结金融思想,重新界定金融的本质属性,在回归金融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真正银行论、金融核心理论等思想。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对金融实践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出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内涵。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共产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金融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高度重视,在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金融思想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实践,提出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完善人民 币汇率形成机制;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在2005年10 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金融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强调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包括健全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制度与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目标。这些新的金融指导思想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相关领域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理论品质,基于当前阶段宏观经济形势,认真考察金融工作,对遇到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总结,围绕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金融风险防范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发表重要论述。

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属性,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构建金融双向良性循环体系。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上把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崭新高度,并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重点排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中的风险点。

关于金融开放,明确推出金融开放时间表,对于外资进入我国金融行业逐步放宽限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金融进一步开放,深化国内外在金融产品、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合作,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本质特征

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而金融又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因此党的领导作用必须在核心工作中得以体现,从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产生历程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使其最本质特征。建党一百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开展金融实践,在不同的阶段形成各具特色,符合客观规律的金融思想。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任务是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翻压倒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制度和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在抗战时期,在各根据地扩大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力量,为解放全中国而充分金融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服务于抗战这一中心目标,团结各方力量,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点问题,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从稳定国内大局稳定的角度出发,加快发挥金融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重要作用,及时纠正“左倾”错误的金融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银行在金融工作中的作用,提出要对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三个体系”、实现“两个真正”。在加入WTO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即将开始进入我国金融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精准分析国内外金融竞争形势,逐步提出金融开放方针政策,发挥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发挥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期叠加”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革命、改革等阶段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凝结的金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思想。回顾中国特色金融思想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不同时期开展金融事业的系统总结,每一次思想的凝结和升华都打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烙印。

四、结语

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承担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职责,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尤其是国有金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是相伴而生的,如不及时有效处理金融风险,就会在金融系统内产生连锁反应,最终演变为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威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执政安全。

从世界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看,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说,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风险直接影响金融安全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深入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既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标尺。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水平。

展望未来,只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金融思想的研究成果,为党统筹金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才能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阅读《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与现代金融地位的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百年领导与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