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透支利率市场化,信用卡能否逆袭?

李林鸿 · 零壹财经 2021-01-11 10:16:41 阅读:7744

关键词:信用卡透支利率利率改革消费金融诱导过度负债

央行近期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同时要求,各发卡行应通过该机构官网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应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

央行近期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同时要求,各发卡行应通过该机构官网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应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计结息方式,确保持卡人充分知悉并确认接受。银行在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时应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仅展示日利率、日还款额等。

不少媒体高呼,信用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差异化定价能力的提升,叠加融资成本低、权益丰富等优势,在对抗以花呗、借呗、白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时,更可能扳回一局。

但笔者认为,理想丰满,但道阻且长。


笔者粗浅认为,央行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既与央行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相呼应,也与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商业银行信用卡经营有些关联。一方面疫情形势下持卡人收入下降、还款能力降低、还款意愿减弱,信用风险承压,另一方面,相比于消金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的网贷产品,信用卡对持卡人有较长的免息期,部分银行的免息期达到两个月。于持卡人而言是无息使用资金,但对卡中心而言则是一笔不小的刚性成本支出。此外,还有卡中心在获客方面,不同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获客,依然较大程度的依赖线下获客,获客成本也相对较高。因而,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在收入端给卡中心松绑,提升卡中心的盈利能力。

但透支利率的市场化,能给卡中心带来多大的盈利空间呢?不少媒体都在高呼,信用卡利率市场化后,卡中心差异化定价能力将得到提升。笔者认为,市场化后,差异化定价空间理论上是具备了,但差异化定价的能力实际上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相比于互联网平台的爆款产品,卡中心在客户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

之所以说卡中心差异化定价的空间理论上是具备了,主要是从客群及其利率偏好考虑。卡中心的覆盖客群,从存量客群来看,与互联网平台及消金公司的客群定位本身就有一定差异,相对而言,卡中心的服务客群更优质,而互联网平台及消金公司更多覆盖的是卡中心以外的下沉客群。

那么在差异化定价空间方面,卡中心基于所服务的优质客群的利率偏好,向下定价的空间要远胜于向上定价的空间,因为优质客群风险低,相应的匹配低定价。从卡中心未来拓展服务的增量客群来看,客户的触达、优质客户的获取越来越难,整个消金行业早已进入竞争红海,持牌后浪汹涌而至,守好自身的城池已是殊为不易,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价格战的比拼已是箭在弦上,再考虑到卡中心及银行体系内的风险偏好,未来面向增量客群的争夺时,其向下定价的空间依然是远胜于向上定价的空间。

再说差异化定价的能力。差异化定价的能力依赖于所掌握的客户数据。数据(特别是借贷数据)维度越丰富、数据积累的量越多,客户的画像越逼真,风控能力越强,差异化定价的能力也就越强。反观当下,互联网巨头掌握着线上的流量入口,占据着场景资源,甚至形成了自身的生态体系,其产品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同一产品不同客户的定价不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护城河。尽管不少银行的卡中心也早已探索建立了积分商城等平台,当然,多提一句,2013年以来银行的自建场景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吸收借鉴的卡中心商城模式,尽管银行自建场景之路几经坎坷,但卡中心在商城等场景建设方面,某种程度上探索出了新路子。但卡中心的场景建设能力,与互联网平台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银行是从金融场景向泛金融甚至非金融场景逆向生长,步履维艰,而互联网平台则是在非金融场景的搭建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求,自然而然的把服务延伸到金融场景领域,因而固若金汤。但不论是场景平台还是生态体系,穿透本质,所追逐的,依然是数据。

近期广受关注的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以及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等,结合第二张个人征信牌照获批,其实都在围绕数据资源这一焦点展开,相信未来商业银行等持牌机构或将迎来合规发展的机遇。

前面从差异化定价空间和差异化定价能力两个角度,粗浅分析了卡中心逆袭的痛点难点,但本次透支利率市场化,不仅对卡中心,对商业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重要的影响。结合此前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未来商业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与客户自主协商确定存贷款利率将成为趋势,而金融借贷与民间借贷的本质区别将愈发明显。

总体而言,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了校园贷现金贷整治、P2P爆雷潮、数据整顿风波以及部分场景爆雷后,逐渐进入规范发展、存量博弈的阶段,但也存在着资本驱动下的过分下沉、过度营销和诱导过度负债等问题,台湾卡债危机殷鉴不远,竭泽而渔终将带来灭顶之灾。谁逆袭了谁不重要,谁能行稳致远,笑到最后最重要。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8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