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征信业目前无符合持牌要求机构 个人信息保护是关键

董毅智 · 零壹财经 2017-05-08 10:21:58 阅读:10018

关键词:个人征信信息共享隐私保护

文/董毅智 原标题:《有多少征信可以重来》 个人征信牌照试点运行2年多后,在"风口"酝酿起飞的机构们被泼了一盆"冷水":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近期借一场公开演讲点明,取得试点的8家机构目前没有一家符合持牌要求,顿时引发行业哗然。 个人征信是隐形财富 个人征信是通过...

文/董毅智
原标题:《有多少征信可以重来》

个人征信牌照试点运行2年多后,在"风口"酝酿起飞的机构们被泼了一盆"冷水":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近期借一场公开演讲点明,取得试点的8家机构目前没有一家符合持牌要求,顿时引发行业哗然。

个人征信是隐形财富

个人征信是通过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贷款、逾期、坏账等数据综合表现出来的,所以也被称为"经济身份证"。对于个人来说,这张"经济身份证"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个人征信的优劣程度,都直接决定了你能否获得银行相应的授信额度。其实,不仅是银行,现在很多贷款平台,比如蚂蚁花呗、微信微粒贷、京东白条等等,在申请贷款时,平台都会查询个人征信数据,这也决定了你借款额度和利息的高低。

从2015年开放个人征信试点以来,伴随互联网金融崛起,征信行业也渐成"风口"。竞逐风口争夺牌照被视为商业变现的最佳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起至今,国内共有137家机构备案企业征信业务,而个人征信领域除了八家第一批试点机构,而等待第二批试点的机构也已排队候场。


不达标准不发牌照

由于个人征信属于专业性很强、监管要求很高、资金投入力度很大、系统建设周期很长的行业。监管机构在2015年便要求8家机构开启个人征信业务的相关准备工作,且为其提供6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截至2017年4月,仍然没有一家机构能够达标并获得个人征信牌照。

据业内人士分析,8家机构之所以迟迟未能合格,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这些机构对于征信的基本理念认识不够,亦未能恪守征信业务的相关规则。他们往往在数据十分稀缺且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前提下,便依据有限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信用评分,使其距离市场需求、行业标准都有着较大差距。其次,8家机构均想依靠互联网来形成自身的业务闭环。这就造成市场上的信息链被分割,信息的覆盖范围受到限制,最终导致信息不全、不广、不利于共享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时下人们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逐渐加强,对于征信机构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但这些机构仍然依托于某家企业或集团来发起创建,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说,他们尚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随着个人征信业的快速发展,其必然深层次地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事无巨细地搜集个人信息以便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征信内容。因此,必须强调并严格落实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制度,防范信息泄露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即将于10月1日生效的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刑法也规定,窃取或者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违规向他人出售或提供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有了民法和刑法的双重保护,但在互联网社会,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非法提供的风险非常大。如稍有不慎,存放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就可能被违法分子破坏,而非法提供个人信息更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尤其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个人信息一旦处于"裸奔状态",不可能完全恢复到之前的隐秘状态。

因此在发展个人征信行业的同时,务必同步做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作出制度性规范,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被不当使用。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因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或泄露而沦为信息时代的"裸奔者"。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