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保险

新规之下,27万亿险资怎么办?(附三大排行榜)

互联网保险 苏越 · 零壹财经 2023-09-27 阅读:45208

关键词:保险公司险资财产险保险人身险

当前,保险行业配置权益资产的规模较低,相比于投资上限仍有较大差距。

来源 | 零壹财经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保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监管标准不变的基础上,《通知》在多方面相较“偿二代”二期规则有所放宽。

从负债端来看,《通知》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折扣比例,体现了监管对保险公司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意味着对中小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稳健经营的支持,有利于中小保险公司更好参与市场竞争,及行业稳健均衡发展。

从资产端来看,《通知》下调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科创板股风险因子,这两类股票所要求的最低资本随之下降,因此保险公司将能够在不增加资本占用的情况下,释放一定的权益类资产配置空间。截至2023年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超27万亿,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压舱石,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优化将对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保险行业上半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及投资收益率等指标来看,上述新规将重点缓解部分公司偿付能力压力,引导险企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打开保险资金入市空间。
 
01
中小险企偿付能力承压与“松绑”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付其到期债务的能力,即保险公司“赔钱”的能力。根据原银保监会于2021年1月修订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需同时满足综合偿付充足率≥100%、核心偿付充足率≥50%、风险评级≥B类三项要求,才属于“偿付能力达标公司”。

2022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行情走低,部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收益下降,其他综合收益表现为负,兼有盈利承压,一定程度上侵蚀所有者权益,对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截至2022年末,保险公司、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36.1、46.0、36.7、11.1个百分点,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降91.3、54.6、100.6及20.4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6月末,上述指标较上年末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市场波动幅度加剧的背景下,为应对潜在风险及损失,人身险公司对资本金及储备金要求更高,再加上人身险公司需以长期资产匹配较长的负债久期,其投资组合较财产险公司风险更高。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低于财产险及再保险公司,但整体仍保持充足水平。
 
表一:2019-2023年6月末保险行业偿付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目前,在已披露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保险公司中,有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3家公司偿付充足率不足。偿付能力未达标的均为中小保险公司。

财险公司中,安心财险两项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负值,综合风险评级已连续第十个季度为D级,经营情况堪忧,目前主要面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增资困难、主要业务停滞等问题。

寿险公司中,北大方正人寿自2022年四季度至今一直处于偿付能力不足的状态,风险综合评级滑落至D类,其状况受股东方正集团破产重组的影响,与方正集团关联债权大幅减值。

9月11日,北大方正人寿发布变更注册资本公告,拟增资17亿元,公司注册资本金由28.8亿元增加至45.8亿元,平安人寿或成为其实控股东。若增资方案获批,北大方正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将大幅提升,成为偿付能力达标机构。
 
表二:2023H1财产险公司偿付能力排行(79家)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
 
表三:2023H1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排行(64家)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
 
从上半年来看,11家最低资本要求未变动的大型险企偿付能力充足。《通知》对最低资本要求的差异化调节后,占比90%以上的中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有提升,减少了其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时使用的最低资本,可缓解其偿付能力压力。

在行业头部效应明显的情况下,偿付新规采用最低资本折扣计量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松绑”了偿二代二期落地以来行业整体下滑的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通知》允许中等规模的财险、再保险和人身险公司,即总资产100~2000亿元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与总资产500~5000亿元的人身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5.3%;体量较小的财险、再保险和人身险公司,即总资产1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与总资产5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11.1%。

新规实施后,有助于优化行业资本充足情况、降低中小险企融资压力和分红压力。此外,当前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规模上限与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正相关,最高可达到45%,部分险企可以通过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状况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02
保险公司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仍有上升空间
 
2023年上半年,几大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率整体呈现小幅度下滑,仅中国再保险同比上升0.34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到了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近几年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基本面和利率中枢下移影响,未来的预期回报率也在下降。

当前,保险行业配置权益资产的规模较低,相比于投资上限仍有较大差距。

据2023年2季度保险资金运用情况,截至2023年6月末,险资运用余额达到26.82万亿元。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资规模为3.46万亿元,占比为12.91%;人身险及财产险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水平分别为178.7%和224.6%,分别对应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为25%及30%;而人身险及财产险公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及长期股权投资合计占比为22.84%及21.81%,均低于行业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保险公司权益资产配置仍存在一定的空间。
 
表四:2023H1上市保险公司净投资收益率排行(9家)
数据来源:上市保险公司财报
 
险资对权益市场的配置比例不高的主要是由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的。保险资金来源主要为保单负债,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保险公司自身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投资端收益必须要覆盖保单预定利率和赔付支出,从而避免潜在的利差损风险。

固定收益类投资以其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风险、以及期限较长且较为明确的资产久期能够较好地匹配保险资金的资金属性和风险偏好,在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7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债券投资规模为11.55万亿元,占比高达42.96%,是保险资金配置的最主要资产。

在当下的利率中枢长期下行环境下,行业同时面临保险资金给付压力增大、负债久期或进一步拉长,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提升、降低潜在的利差损风险的期待路径之一。

《通知》将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对于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

偿付新规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为险资入市、活跃资本市场铺平道路,降低了多个股票及股权资产相关风险因子,有助于降低行业资产端的资本消耗。同时,引导险企支持资本市场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中金公司认为,行业股票投资比例主要约束是公司资产负债面临的真实风险,而非仅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计算出的偿付能力数值,长期来看大型或长期承保盈利的中小财险权益配置比例或存提高空间。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十岁的众安,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下一篇>穿越「漫长的寒冬」,保险中介上市潮起?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4ms